前不久,來自西印度洋沿海地區非洲國家的環境部長在內羅畢公約締約方第六次會議上一致同意,應盡快在東南非地區形成統一的沿海及海洋環境保護機制,并共同簽署了一份有關保護西印度洋環境免受陸上資源及人類活動破壞的協議書和一項為期25年的戰略行動計劃。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有關協議書和行動計劃的實施將是長期的環保行為, “這將有助于保護西印度洋獨特的生態系統,因為這里存在的豐富資源關乎區域內6000萬人口的生存和福祉”。
西印度洋地區以其迷人的海岸線、生物多樣性以及富饒的海洋資源著稱。但是地處這一地區的許多國家,如肯尼亞、莫桑比克、索馬里、南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等,在享受海洋為其帶來豐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無一例外地面臨海洋環境惡化所帶來的煩惱。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這一地區環境的退化以及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被破壞越來越明顯。
無規劃的城市化、不經處理的污水排放、動物棲息地遭毀壞、捕撈業的過度發展等已經成為西印度洋沿海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近年來,這些國家已經意識到海洋環境破壞與經濟利益之間存在的此消彼長的連帶關系,政府及民間團體都積極參與到海洋環保的隊伍中來。
以坦桑尼亞為例,坦桑尼亞海岸線涵蓋了生活在西印度洋里的5種海龜的棲息地,這些海龜或處于受威脅狀態,或處于瀕危狀態。從2001年開始,坦桑尼亞建立了一個防止偷獵海龜的保護機制,僅2001年至2006年期間,就有超過1000個海龜棲息地得到了保護。
為提升沿海地區海洋生物及環境的管理和保護水平,肯尼亞海洋與漁業研究協會今年2月宣布開通網上海洋信息共享系統。肯尼亞成為繼馬達加斯加之后,西印度洋地區第二個開通類似網站的國家。據悉,南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以及塞舌爾等其他西印度洋沿海國家也將相繼開通類似網站,實現區域內海洋環保信息的全面共享。
為了進一步保護西印度洋環境,日前,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肯尼亞及毛里求斯政府的共同主持下,來自西印度洋沿海非洲國家的環境部長召開了內羅畢公約締約方第六次會議,會議把西印度洋環境保護、管理及發展作為重點議題,與會國家代表共同為海洋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來源: 中國海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