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面臨怎樣危機?
11月29日至12月10日召開的坎昆氣候大會,各集團各說各話,并未就減排指標等關鍵性議題達成一致。氣候談判顯示了童話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一方面溫室氣體效應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病蟲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氣候反常和土地干旱等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經濟、農業、海洋生態、水循環等人類生活的潛在威脅正在逐步顯現。另一方面在落實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轉讓等核心議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無法達成廣泛一致。
令人憂慮的是,一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加劇(過度捕撈、海上原油泄漏等)和氣候繼續變暖,以往經常被人們所關注的海洋生態受到嚴重危害:海岸線縮短,海灘逐漸消失,小島沉沒,冰川消融,為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組成的珊瑚礁群落也面臨嚴重危機。
海底珊瑚褪去美麗外衣
世界各地,珊瑚礁都經受著海水溫度上升、海洋酸化、沿岸污染以及物理性損傷所帶來的壓力。然而,海洋水溫的升高卻直接引起與珊瑚共生的海藻的離開,使珊瑚使去生命力,變成白色,這一過程就是白化。白化是海洋生物的災難,這意味著海洋雨林的消失,生物多樣性隨之受到破壞。
今年夏天在印度尼西亞已經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珊瑚白化事件,亞齊省沿海大約60%的珊瑚均受到感染。
據國外媒體報道,澳大利亞一位著名的海洋學家貝隆表示,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海水逐漸變暖,澳大利亞大堡礁將在20年內消失。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間達到預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將注定滅亡。貝隆說:“珊瑚礁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崩潰的生態系統。”
大堡礁珊瑚發生白化,生活在期間的海洋生物數量銳減。這里至少生活著400多種珊瑚,1000多種魚類和100多種軟體動物。珊瑚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像五彩的迷宮,神秘的森林,成群結隊的小魚游弋其間。這里的海面上空,還有大量的候鳥飛翔,它們和水中的動物互相制約,相互依存,構成一幅完美的生態景觀。然而白化的危險卻威脅著當地繁茂的海洋生態系統。珊瑚變得如同累累白骨,失去色彩的珊瑚無法為色彩斑斕的魚群提供庇護,海洋中色彩豐富的魚群將因為珊瑚的白化而減少。
全球變暖嚴重影響漁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會導致海水酸化;海平面上升會改變海洋生物活動;冷水魚類例如大馬哈魚可能被熱浪沖到更遠的地方。所以漁業一直擔心氣候變暖,一些地方已經采取措施,澳大利亞漁業的重要產品是大螯蟹,他們在研究越來越溫暖的氣候怎樣侵蝕大螯蟹的生存空間,澳大利亞政府的一項研究表明,近岸海水變暖破壞了海膽賴以生存的地帶,然后導致大螯蟹失去食物來源。
坎昆銀色海灘逐漸消失
近年來,氣候變暖導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海水正在侵蝕加勒比地區的海灘。另一方面,由于遭受颶風頻繁的破壞,這里的海灘已經在不斷退化。坎昆著名的“銀灘”就是有力的例證。
多數到過墨西哥坎昆的人,都對這個加勒比海著名的旅游勝地印象深刻。藍天、碧海和白沙,這樣的畫面讓人難忘。如今,聯合國氣候大會11月29日在這里舉行。當各國代表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討論如何拯救全球氣候時,收到了這樣的警告:久負盛名的坎昆白沙灘遭受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的影響明顯正在不斷退化,海岸線也在不斷向內陸挺進。
海平面上升一小島沉沒
圖瓦盧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嶼國家之一,國土面積約26平方公里,總人口不足1.3萬人。島國位于太平洋中部,由9個環形珊瑚島組成。從1993年迄今,圖瓦盧的國土面積已經縮小了2%。16年間,圖瓦盧的海平面上升了9.12厘米,照此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將上升37.6厘米,這意味著圖瓦盧至少將有60%的國土徹底沉入海中。
10月13日,出席上海世博會的圖瓦盧展區總代表法卡薩·特奧雷表示,由于面積較小,全球氣候變暖對圖瓦盧的影響很大,給島國帶來的“沉沒”威脅,圖瓦盧或將成為第一個沉沒的國家。
據西方媒體3月24日報道,20世紀70年代,印度和孟加拉國都宣稱擁有孟加拉灣中部小島——葛拉馬拉島的主權。可是30多年后,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這座小島已經沉入水面以下,成了全球變暖的最新“受害者”。印孟兩國的爭端竟以這樣傳奇的方式化解。
這座印度稱為葛拉馬拉島、而孟加拉國稱為南塔爾巴提島的小島,已經完全被淹沒。這座長3.5公里、寬3公里的小島已經難以從衛星圖片上找到。當地漁民和巡邏海軍證實,這座小島已經完全不見了。
格陵蘭島冰蓋加速消融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冰雪開始融化加快。2010年8月美國《新科學家》網站徒步北極拍攝圖片公布,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地區造成的影響。
科學家們估計,如今格陵蘭島上的冰雪融化每年會造成海平面上升1毫米。也許每年1毫米的速度并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如果持續100年,再加上南極冰川融化的影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而且隨著海水溫度越來越高,到2100年,海平面或許會增加1米左右。這對于一些沿海城市或地勢較低的國家來說,不啻于滅頂之災。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 長期威脅海洋生態
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灣水域爆炸,引發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原油泄漏事故。
在原油泄漏事件發生后,每天大約有2萬至4萬桶原油泄漏到墨西哥灣。一家石油公司,兩個無奈的國家元首,11個死難者家屬,數以萬計奔赴前線救援的志愿者,以及無法統計數量的死鳥和死魚,組成了墨西哥灣地區歷史上最黑暗的50天。
英國石油公司9月中旬宣布,已完成從底部灌注水泥封堵墨西哥灣漏油井的工作,目前水泥已凝固。如果進一步測試顯示無新的漏油點,即可正式宣布漏油井被徹底封堵。
美國科學家近日表示,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正在影響海底食物鏈。他們已經發現了海底食物鏈變化的端倪:一些生物因原油泄漏相繼死亡或受到嚴重污染,而另一些生物已經適應了污染的環境,種群數量正在增長。
浮油威脅至少600種動物安全。科學家在漏油附近海域發現,海鞘正在大面積死亡。海鞘形狀像黃瓜,通體是膠狀組織,是海龜的食物。科學家也從附近海域的蟹類殼中發現了石油粒,而它們正是很多魚類、海龜及海鳥的主要食物。但是,一些能夠消化石油的微小生物體的數量正在增長。
科學家表示,如果海底生物鏈發生了重組,那么美國數十億美元的捕魚產業將面臨很大的風險。聯邦野生動物協會官員表示,漏油造成的影響及生物鏈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沒有挽回的希望。目前還沒有發現被原油污染的海產品,但是最終整個食物鏈都會受到原油的影響。(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