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新聞網”7日報道,科學家表示,氣候變遷導致海洋酸化,使得蛤蜊和海膽等海洋生物較難發育外殼,而這種現象在極地地區可能最為嚴重。
貽貝、牡蠣、龍蝦和螃蟹等海洋生物的保護殼變薄,可能會導致它們更容易受到掠食者侵害,進而破壞海洋食物鏈。
“英國南極勘測”在聲明中公布這項發現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海洋酸度升高影響生物外殼和骨骼的大小與重量,而這種現象遍及許多海洋物種。”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部分二氧化碳最后進入海洋,分解成酸。
根據這項發表在《全球變遷生物學》期刊的研究,海洋酸化使生物較難取得碳酸鈣,尤其是在北冰洋與南極洲周圍的冰冷海域。碳酸鈣是動物生成骨骼和外殼的重要成份。
“英國南極勘測”的教授派克表示,“海水越冰冷,碳酸鈣就越難從海水取得,動物的骨骼就會越薄。”(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