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李敏、陳濤等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多年的海上考察最終完整確認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白海豚種群的分布邊界并重新評估了它的規模,研究結果對中華白海豚這個近海生態系統中的旗艦種的保育具有重大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水生態學期刊《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上。該研究獲得農業農村部中華白海豚保護行動計劃、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等資金資助。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通用名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易危(Vulnerable)物種,也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南海所研究團隊對珠江口以西的漠陽江口海域進行了長時期海上考察,證實了這個海域有常年定居性的中華白海豚分布并估算其數量約為500多頭。利用個體照片識別(Photo-ID)技術、并通過與珠江口個體數據庫進行對比配對分析,發現漠陽江口與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交流頻繁,證實二者同屬一個種群(命名為“珠江口-漠陽江口種群”)。該研究還確定了種群的分布范圍為東至香港海域、西至海陵島海域,并結合之前的研究,評估整個珠江口-漠陽江口種群的個體數量為2600頭左右。
該研究揭示了這一海域實際上占據了整個種群約1/5的種群數量和約1/4的棲息地面積,同樣值得保護行動的投入。針對漠陽江口海域中華白海豚的生存威脅因素,研究人員建議采取加強漁業捕撈管理以減少廢棄網具纏繞、并在核心棲息地(茫洲島周圍及其以西海域)設立海洋保護區等措施,切實保持該種群可持續發展。
論文原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qc.3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