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等三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內蒙古沿黃鹽堿水質改良與對蝦生態養殖技術推廣”項目進行現場測產驗收,一致認定沿黃鹽堿水質改良與對蝦生態養殖技術推廣與養殖示范達到預期目標,為高寒鹽堿地推廣南美白對蝦養殖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內陸鹽堿水資源的利用及鹽堿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驗收組由內蒙古自治區水產站、鄂爾多斯市水產站、杭錦旗農牧局、杭錦旗漁政監督管理站、杭錦旗水產站、達拉特旗水產站等單位的水產專家組成。
該項目示范基地為鄂爾多斯市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位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南海所朱長波研究員帶領養殖團隊自2019年5月開始駐點進行技術指導。鹽堿水質改良與對蝦生態養殖示范池塘共計36口,其中11口池塘(面積162畝)放養南美白對蝦快大品系,25口池塘(面積198畝)放養南美白對蝦高抗品系。養殖池均為露天土池,于2019年6月15日放苗,密度2萬尾/畝。示范池塘養殖用水為周邊鹽堿地排出的鹽堿水,鹽度3-5,經過項目組調鹽改水,使水體離子組成滿足南美白對蝦正常存活所需,再通過水質調控、科學投喂和生物防病,確保了對蝦正常生長。
專家組在驗收現場隨機抽取快大品系與高抗品系對蝦養殖塘各3口進行測產。結果表明:經過78天的養殖,對蝦體色正常,攝食良好,體表無附著物,彈跳力強、活力高;快大品系平均體長13.6 cm,規格66 尾/kg,估算產量159 kg/畝,成活率59.39%;南美白對蝦高抗品系平均體長10.5 cm,規格86 尾/kg,估算產量319 kg/畝,成活率97.12%。
南海所養殖團隊將繼續擴大高寒鹽堿地的養蝦成果,下一步要重點加強鹽堿池塘的承載力研究,探索較為適中的目標產量,同時引入海水稻,加大對蝦-海水稻漁農聯作研究力度,發展益于鹽堿地和沙漠治理的綠洲漁業模式;并全力配合自治區、市、旗開展鹽堿地養蝦技術推廣,以期將鹽堿水漁業發展成沙漠治理中的獨特一環,形成沙漠中的‘漁業綠洲’,為科技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