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蝦
品種編碼 | |
品種名稱 | 日本對蝦 |
病害名稱 | 絲狀細菌病 |
發病癥狀 | 受嚴重侵害的蝦體的鰓常常變色,黃色。綠色或褐色,這取決于絲狀細菌吸附的碎片中藻類的顏色,以及鰓、附肢表面的外共生微生物的種類。在通常情況 下,毛霉亮發茵以及同這種病有關的絲狀細菌,不會侵入對蝦的皮下組織,也不構成明顯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造成呼吸、攝食、行動和脫皮等的損害,導致生長緩慢、發育遲 緩,在鰓上附生時,往往因缺氧而導致幼體和成蝦的死亡。 |
流行狀況 | |
病 原 | |
診斷方法 | 將幼體、后期幼體直接置于顯微鏡下檢查,或自成蝦的組織器官上(如附肢、鰓等)取下制成水浸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表皮或剛毛上附著大量絲狀細菌,即可診斷。 |
防治方法 | (1)維持良好的水質,投喂優質飼料,促使對蝦加快生長,順利蛻皮,在一般情況下可自愈。(2)螫合銅(Cutrine一plus)商品名Aquatrine在流水中使Cu++達0.1 x 10-6,藥浴24小時,在靜水中,使cu++達到0.2 - 0.5 x l0-6,藥浴2小時。 (3)氯化銅1 X 10-6 。(4)高錳酸鉀2.5一5 x l0-6。藥浴4小時。(5)氯胺丁5 x 10-6 。(6)福爾馬林25 x 10-6,人長期藥浴,或50一250 x 10-6,藥浴4一8小時。(7)新霉素10 x 10-6,鏈霉素4 x l0-6,氯霉素1一10 x 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