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船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是俄機械制造行業中的支柱產業之一。俄羅斯在船舶開發、設計和制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達到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俄羅斯船舶工業在軍船設計和建造方面所擁有的核心技術和生產工藝在世界上仍然保持較高水平,尤其是各種類型軍艦的建造技術水平較為突出。俄羅斯建造的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目前依然出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世界軍船出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一、俄羅斯船舶工業發展現狀
1、 俄造船業發展較早
俄羅斯彼得大帝時代就有一句名言:“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沒有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歷來十分重視發展海洋戰略,開拓通往世界的出海口,其造船業發展歷史悠久。
在蘇聯發展的鼎盛時期其造船業也達到了相應的發展水平,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俄羅斯造船工業達到迅猛發展,它為蘇聯海軍、蘇聯商船隊和蘇聯科考船隊游戈于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建造了眾多的代表當時世界水平的現代化船舶和軍艦。
1957年12月5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在蘇聯研制成功下水。
1958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開始服役。
蘇聯時期由于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勞動分工,蘇聯造船業的發展主要以軍船建造為主,而大型民用船舶則在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等國家的船廠建造。
由于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船舶工業受到極大的影響,可建造10萬噸以上船舶的大型船廠,如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敖德薩造船廠、黑海造船廠,蘇聯解體以后全都按屬地所有留在了烏克蘭。
因而造成俄羅斯船廠生產能力的技術局限性,由于受到船臺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下)的限制,目前俄羅斯所有船廠只能夠建造排水量10萬噸以下的船舶。這也造成了俄羅斯船舶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局限性。
2、 俄羅斯造船業基礎較好
代表俄羅斯船舶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和先進水平的產品主要是:建造各類型軍艦(水面艦艇和核動力潛艇),以及建造各類型遠洋運輸船舶和內河運輸船舶,漁業船舶,海洋工程船和科學考察船等各類船舶。
俄羅斯船舶工業系統約有170家專業企業,其中
——船舶制造與維修企業有65家;
——船用配套機械及電子設備生產企業45家;
——航海儀器儀表生產企業56家;
——其他專業企業6家。
俄羅斯的船舶工業企業和科研院所遍布俄羅斯全國各地,尤其是俄羅斯西北地區、中部地區、伏爾加河沿岸、南部地區、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
俄羅斯船舶制造業最著名大型企業有:北方機械造船廠、波羅的海造船廠、海軍上將造船廠和北方船廠等船舶企業。目前從業人員總人數穩定在大約20萬人左右;
現在,俄羅斯船舶制造和船舶修理行業中俄國家所有的企業只有9家;在36家企業中,國家擁有20%—25%的股份;國家在其余5家已經私有化的企業中沒有股份。
俄羅斯船舶工業系統有56家船舶科學研究、船舶設計院所從事民用船只、軍艦及航海儀器的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圣彼得堡市的克雷洛夫船舶科學研究院。
俄羅斯船舶設計院所近年來仍然不斷推出新型的船舶產品,尤其是積極開發軍轉民產品,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業已將俄羅斯核潛艇上的動力裝置設計成為“浮動核動力裝置,它既可以發電,同時也可以供熱”,簡稱浮動核電站。
2007年4月16日俄羅斯開始在北德文斯克市北方機械造船廠開工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浮動核電站。
該浮動核電站的型長:144米,型寬:30米,排水量:2.15萬噸,設計發電能力70兆瓦,同時可以生產300兆瓦熱能。共有兩個反應堆,使用年限為40年,可在不添加燃料的情況下連續運營12年。
俄羅斯首座浮動核電站計劃將于2010年投入生產和運營,其造價約3億美元。近年來俄羅斯經過多方論證,俄羅斯計劃將批量建造6座浮動核電站,安裝在俄羅斯北部沿海地區和遠東地區。首座浮動核電站完工后將設立安裝在俄羅斯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機械造船廠。
俄羅斯業已開始建造的浮動核電站其的特點是機動靈活,可以拖帶到世界沿海地區的任何地方,比建設地面核電站經濟,尤其特別適宜缺淡水和缺電的偏遠地區解決供暖供電和通過海水淡化裝置解決供水的問題。
3、 俄羅斯軍船制造業一支獨秀
俄羅斯的船舶制造業中各種軍艦和潛艇的設計和建造能力居世界先進水平,設計獨特、工藝先進、性能可靠,國際競爭力很強,能夠建造排水量10萬噸以下的各類軍艦。
目前,在俄羅斯軍用潛艇制造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其新一代的核潛艇,既包括核動力潛艇,也包括非核動力潛艇。2007年4月15日俄羅斯新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在北方機械造船廠下水,這是17年來俄羅斯海軍下水的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同時,在該廠開始建造第一艘系列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號和第三艘多用途核潛艇“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 號。圣彼得堡的海軍上將造船廠正在建造兩艘柴電潛艇。它們都屬于第四代潛艇,其特點是下潛深度及航行速度明顯提高,噪音降低,能源裝置、艦載武器和電子設備更趨完善。
俄羅斯在海軍方面的成就舉世公認。目前俄羅斯向世界上32個國家出口海軍軍備。1998年以來,僅圣彼得堡一個地區就為國外海軍制造了20多艘軍艦,其中包括為中國制造的驅逐艦、為印度制造的驅逐艦和柴電潛艇、為阿拉伯國家制造的輕護航艦和護衛艦、為希臘制造的氣墊登陸艦。上述艦只都具有很高的技戰術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標準,其性能可靠,服務方便,從而確保了俄羅斯海軍裝備在世界軍船市場上仍然具有競爭力。
俄羅斯的軍艦制造業仍然維持了極高的技術水準。它擁有眾多的獨一無二的設計,以及軍艦制造方面的特殊工藝。除美國外,俄羅斯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所有類型軍艦的國家。
4、 俄羅斯民船制造業每況愈下
俄羅斯民用船舶制造業,由于受到船臺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下)的限制、再加上大多數船廠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老化、以及通貨膨脹和生產成本增加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俄羅斯的民船制造業大大落伍了。
例如2004年全年俄羅斯民船制造業整個行業僅完成了32個訂單:為俄羅斯本國船東建造完5艘船艇,其中有3艘小型捕魚船,1艘客船。還完成了幾艘干貨船的改裝和3艘油輪的大修。
而俄羅斯民船制造業中的大部分訂單是出口船,2004年為外國船東建造完12艘船艇,其中有3艘油輪,1艘化學品油輪,3艘干貨船,2艘河海兩用油輪,2艘加油駁船和1艘拖輪。
近10年--15年俄羅斯國家軍船訂貨減少到原來的二十分之一,民船訂單減少到原來的五分之一以上,從而導致俄船舶制造業從業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一,造船企業生產設備使用率減少到20%-25%。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俄本國訂單數量的急劇下降。
目前俄船舶制造業的生產主要是由出口船訂單支撐著。這主要是由于對建造出口軍艦和船舶采用國際上通行的貸款和稅收政策,海關出口稅率,出口船的整體稅收負擔不超過15%。
而如果在俄羅斯船廠為本國船東造船則采用的貸款和稅收政策導致船價額外增加20%-25%,建造本國船訂單的整體稅收負擔則達到整個船價的30%以上。這種經濟政策的實行造成了俄羅斯本國船東在本國船廠造船無利可圖的局面,因而使得俄羅斯本國船東的訂單紛紛流向日本和韓國等世界其他國家。
5、俄本國船東造船訂單紛紛流向日韓等國
根據國際公約和國際海運市場對現代化船舶的要求,需要造船企業生產建造出來符合國際造船規范和環保要求的船舶。
由于受到船廠自身技術工藝條件的限制和國內稅收貸款融資政策的制約,目前俄羅斯造船企業無法滿足俄船東公司的需求,從而造成俄本國船東公司的大量新造船訂單紛紛流向生產和貸款融資條件優越的日韓等國。
目前俄羅斯主要有四家大型遠洋船舶運輸集團公司,一是總部在莫斯科的現代商船航運公司、二是位于黑海沿岸的新羅西斯克航運公司、三是海參崴的遠東航運集團公司,四是納霍德卡的濱海航運公司。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股份制改組以來,新羅西斯克航運公司和濱海航運公司兩家公司總共建造49艘大型油輪,而沒有一艘船是在俄羅斯本國船廠建造的,全部是在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國家建造新船。而現代商船航運公司也只有少量幾艘船舶是在俄羅斯本國船廠建造,其余大約二十多艘大型油輪新造船訂單都安排在日本和韓國等船廠建造。
俄羅斯遠東航運集團公司則開始在中國江蘇金陵船廠建造6艘可載1080個標準集裝箱的集裝箱運輸船,其中4艘已經交船,第5艘船也已經下水。
二、俄羅斯船舶工業發展前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對世界船舶制造業發展的影響,俄造船業也醞釀改革重組和集約化發展趨勢。
1、 俄造船企業重組打造國家造船工業集團
2007年6月15日俄羅斯政府正式批準成立了由國家全部控股的聯合造船工業集團,普京總統的軍工政策顧問亞力山大·布魯金出任該公司總裁。俄羅斯擬以該集團公司重組為契機重振俄羅斯造船工業昔日的輝煌,盡快滿足俄羅斯本國企業對新造船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爭取盡快打入國際船舶市場,并努力使俄羅斯成為世界造船強國之一。
同時計劃在聯合造船工業集團下設三個地區中心:
——西部造船中心(圣彼得堡),由波羅的海造船廠、海軍上將造船廠和北方船廠,涅瓦設計局,紅寶石設計局和克雷洛夫船舶科學研究院等船舶企業組成;
——北部造船和修船中心(北德文斯克市),由北方機械造船廠和小星星造船廠,紅寶石北方設計局等船舶企業組成;
——遠東造船和修船中心(海參崴),由遠東造船廠,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和哈巴造船廠,以及海岸科學研究所等船舶企業組成;
2、 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
目前俄政府制訂了俄船舶工業的長期發展戰略,力圖大力發展民用船舶制造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俄造船業現今主要任務是要最大限度滿足俄羅斯國內市場對各類型船舶需要,努力提高未來俄羅斯在國際船舶市場上的份額。
據俄國務委員會和俄海事委員會的統計,僅俄羅斯海洋運輸商船隊就需要建造375艘各類船舶,總價值達大約6400億盧布(約256億美元)(以1美元兌換25盧布計)。
據俄運輸部的統計,到2010年以前需要建造326艘各類內河船舶,主要是河海兩用船舶,總載重噸位達100萬噸以上。俄國家漁業局預計,全俄羅斯捕魚船隊需要550多艘大中型漁船和500小型漁船,總價值達大約750億盧布(約30億美元)(以1美元兌換25盧布計)。
據悉開發海洋石油是未來幾十年俄羅斯國內民船市場最重要的領域,俄羅斯大陸架開發石油天然氣需要建造大量船舶和海洋基礎設施,預計將需要運輸大約1000億噸貨物,首期開發就需要約150億美元。北極地區的開發,需要大量建造各類適合北極地區嚴峻氣候條件的運輸船舶、輔助船舶和工程船舶。
為此,俄造船業今后主要發展方向是:
1)優先發展建造科技含量高的船舶,可在冰區航行的各類船舶、破冰船、水面作戰軍艦,潛水艇、船用導航設備、自動化裝置、以及各類船用科研設備和儀器儀表;
2)大力開發建造的海洋工程船舶和鉆井平臺
確保大陸架石油開發的需要工程船舶、油輪、海洋鉆井平臺;
3)加快捕魚船隊的更新換代,加快俄羅斯漁船隊建設,特別是建造近海捕魚船隊和小型的漁船,從而更加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海洋生物資源。
4)積極發展內河船舶制造
俄羅斯內河水域資源豐富,發展內河船舶制造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3、 開始加大俄政府對船舶企業的支持力度
a) 俄政府對船舶制造業中關鍵性的大型企業采取行政措施國家收購,或者對相關企業進行股份置換,組建聯合造船工業集團公司;
b) 積極開展國家和企業按比例共同投資,以租賃方式鼓勵船東建造新船,船東延期付款,國家與企業風險效益共擔。
三、中國與俄羅斯在船舶領域的合作潛力
1、 中俄兩國船舶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中俄兩國在船舶工業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蘊藏的潛力十分巨大。
1) 我國船舶工業快速發展 民船建造技術領先
我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10年,中國建造的散貨船、油船市場占有率分別提升到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集裝箱船市場占有率接近韓國,LNG(液化氣)船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成為高新技術船舶重要生產國。
我國船舶建造能力不斷提升,民船建造技術經驗領先;為中俄兩國在船舶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 俄羅斯船舶工業基礎好 船舶建造技術獨特
俄羅斯在船舶設計和建造方面所擁有眾多核心技術,生產工藝和建造技術水平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較高水平,有很多值得我船舶工業學習和借鑒之處,為中俄兩國在船舶領域進行合作和技術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2、 俄羅斯船舶市場潛力巨大
為實現我國打造世界第一造船強國的目標,抓住機遇開拓俄羅斯船舶市場,將我國船廠建造的科技含量高的現代化船舶——油輪、集裝箱船,液化氣船打入俄羅斯市場,仍然需要我船舶業內人士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
俄羅斯經濟連續8年持續增長,俄商船隊、捕魚船隊和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目前均需要數量龐大的各類型船舶,如集裝箱船、漁船、大型油輪、液化氣船、以及石油鉆井平臺。而這些船型,要么俄羅斯本國船廠受自身船臺條件的限制自己造不了,要么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建造出來,因而對我國船舶出口俄羅斯,這將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