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外勞,每逢華人農歷新年期間,漁民都會暫停出海約20天,以歡慶新年。今日外勞漁民卻在新年期間全線出海捕魚,克服新年期間海產供應出現斷市局面的問題。
下霹靂漁民合作社主席紀貴堡告訴《南洋商報》,華人新年外勞出海捕魚雖有收獲,但因市面海產需求量高,鮮魚價格依然會比平日貴。
他表示,以前漁民農歷新年不出海,時至今日漁民孩子多不愿當漁夫,本地漁民越來越少,漁船主人只好“向外”發展,改聘外勞當漁夫。
在“好男不當漁夫”心態作祟下,很多華裔漁民家庭內,年輕一輩大多數都不愿繼承父業,到茫茫大海上捕魚干活。
漁家的孩子視捕魚作業為“苦差”或“畏途”,望海止步,這使到國內很多華人漁村內,近來出現越來越嚴重的捕魚業人力資源嚴缺的現象。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我國最大深海捕魚業的漁港——半港漁村。目前,這個漁村內出海捕魚的深海漁船,超過95%是由外勞操作。
外勞填補人手不足
華裔漁家孩子不當漁夫,原因主要還是工作辛苦及海域不安全。大海上,漁民除了要與大風浪拼搏外,還得提心吊膽的面對鄰國海盜及軍警的打搶勒索,除了錢財損失外,搞不好,還可能會賠上性命。
在這種情況下,捕魚業依賴外勞來填補人手不足的情況,俯拾皆是。下霹靂區八大漁村內,外勞漁夫人數相信超過1千500人!
單在半港漁村,就有超過1千200外勞漁民大軍!他們多來自印尼、緬甸、泰國等。依據移民及漁業條例,這些外勞必須先在他們的國家取得海員證,才能在我國擔任漁夫。
紀貴堡 外勞充斥半港
下霹靂漁民合作社主席紀貴堡坦言,如果沒有外勞,半港漁村的捕魚業根本無法順利操作,漁村內的約500艘深海漁船,幾乎全由外勞操作,本土漁民僅占約5%而已。
他強調,盡管外勞充斥半港捕魚勞作領域,但是,基本上,這些外勞大軍并沒有為半港漁村的治安帶來很大的“麻煩”。只要海域安全,海產豐碩,外勞都會辛勞出海捕魚,很少留在漁村內。為地方上的捕魚業和經濟,作出一定的貢獻。
外勞漁民也屬技術人員之一,通常,他們都對捕魚工作非常熟練,魚行業者都放心將漁船交給他們出海捕魚。
阿霖 漁民生活苦悶
來自緬甸的阿霖說,外勞很少休假,即使是新年期間,也照常出海。
他指出,通常,由外勞操作的漁船,出海捕魚回來,當天晚上或次日,再次出海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因此,外勞漁民的生活是極苦悶和乏味的。
“如果沒有出海,他們大多也會留在船里或魚行內閑聊,或補補魚網而已”。阿霖是漁船舵手,掌管漁船一切捕魚工作。
阿莫 聽歌打發時間
也是來自緬甸的阿莫則表示,外勞多是勤勞的一群。捕魚日子難過,幸好漁船上有音響設備及錄影機設備,空閑時還可以聽聽歌、跳跳舞或看看錄影帶,打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