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WF)及其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附屬組織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指出,全球金槍魚類種群面臨崩潰的風險,是因為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FMOs)對嚴重的過度捕撈事實未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
根據WWF及TRAFFIC最新報告,東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及中西太平洋的大目金槍魚種群均遭到過度捕撈,其中東太平洋大目金槍魚已過度捕撈,且其大目金槍魚幼魚逾60%,比例持續增加中。除非妥善管理實行必要措施,包括設定漁獲限制、引進大目金槍魚資源重建計劃、暫停捕撈幼魚及改善資料搜集等,否則大目金槍魚將如同大西洋黑鰭金槍魚及南方黑鰭金槍魚一樣成為另一瀕危物種。TRAFFIC的全球海洋計劃執行人Glenn Sant認為,捕撈未達成熟的幼魚供應產值較低的金槍魚罐頭市場,將危及資源的可持續性,且日本生魚片市場可取得的高價金槍魚將減少。
WWF全球海洋計劃組長Simon Cripps指出,過去十年科學家建議大幅降低大目金槍魚捕獲量,但經常在公海捕魚的RFMOs成員國卻遲遲不響應這一科學建議。大目金槍魚群體崩潰對漁撈船隊、加工及貿易業的經濟沖擊極大,WWF及TRAFFIC呼吁RFMOs會員國遵循科學委員會的建議,采取與其國際應盡義務一致的行動。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的科學次委員會宣布,中西太平洋大目金槍魚已遭過度捕撈,應減少25%-30%的捕撈努力量,然而WCPFC第4屆委員會議在遠洋漁業國的阻擾下,將降低25%大目金槍魚漁獲限額的議案延至下一會期。WWF對此表示沮喪,WWF南太平洋計劃的漁業政策官員Seremaia Tuqiri認為,WCPFC錯失了預防大目金過度捕撈的機會。
其次,減少黃鰭金槍魚及大目金槍魚幼魚混獲措施也闖關無效。發展中的太平洋小島國愿降低其鰹魚捕撈努力量,以減少黃鰭金槍魚及大目金槍魚幼魚混獲量,但遠洋漁業國卻阻止通過該措施。WWF美國分會資深計劃官員馬克史蒂文斯感慨表示,為確保金槍魚漁業的長期發展,發中島國都愿意作出犧牲,較富裕且擁有到千里外捕魚船隊的漁業國卻無意做相同的貢獻。
由于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在關島舉行的2007年年會未能通過任何有效的預防性漁獲削減措施,綠色和平組織呼吁全球水產品零售商與太平洋發展中國家合作拒買非永續性的金槍魚產品。
綠色和平組織太平洋小組負責人Nilesh Gounder指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科學次委員會建議削減25%的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及10%的黃鰭金槍魚漁獲量,然而由于日本、韓國等的反對,無法達成進一步管理的共識。對此,該組織相當失望,并認為太平洋島國應團結采取更強硬的立場,以確保金槍魚資源能獲得更佳的養護與管理。
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庫克群島于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2007年會要求,將金槍魚產卵場的太平洋三大公海區域劃為海洋保護區。盡管該項提案未獲通過,但卻作為議案供持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