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日漸枯竭的漁業資源,是全世界所有海洋江河沿岸國家和地區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增殖放流作為恢復漁業資源的一項重要措施,已經發揮了有目共睹的巨大作用。但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增殖放流過程中,受體制、技術和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的限制,都仍然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現把韓國目前的增殖放流狀況介紹給大家,以供參考。
韓國的漁業資源放流工作,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當時是在江原道放流了大馬哈魚,這可以看作是韓國的第一次增殖放流活動。其后,隨著漁業水產資源的變化情況,韓國的水產管理部門和研究部門以及民間機構陸續開始放流新的品種。1986年,韓國政府開始把水產資源增殖放流當作一項正式的產業扶持發展。因此,韓國的水產種苗生產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地發展。在韓國,首先進行種苗生產的是鮑魚,最早利用自然界中的親魚獲得受精卵并培育出種苗的是牙鲆。
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種
目前,韓國重點放流的水產種苗,共有38個品種,其中魚類品種29個,占全部放流種苗的76%。其余的放流品種有三疣梭子蟹、對蝦等甲殼類,以及新興的鮑魚和海參等。在放流的魚類品種中,海水魚類有牙鲆、黑石鯛、點(虎河豚)、馬面等22個魚種,淡水魚類有鯉魚、鯽魚、鯰魚等7個魚種,而牙鲆、鯛類、許氏平鲉等具有高附加價值的養殖魚種又是重點放流對象。
重點放流種苗的發展歷程
大馬哈魚放流韓國最早放流的魚種是大馬哈魚,已有40多年的放流歷史。每年10月份左右,韓國的內水面試驗場都會捕撈回歸到母親河的大馬哈魚親體,并人工采卵,孵化后養殖4個月~5個月,在次年的3月份體長達到4厘米~5厘米時,再放回大海。
長期以來,韓國通過在東海岸人工孵化和放流大馬哈魚,對保護韓國海域的生態環境和恢復資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韓國的大馬哈魚回歸率,最低時僅0.06%,最高時才1.57%,與投入相比其放流效果遠未達到期望值。
韓國大馬哈魚資源減少的原因之一是水溫變化。自2000年以來,韓國東海岸的水溫基本保持在15℃~16℃,高于適合大馬哈魚洄游的水溫11℃~12℃。持續的高溫阻止了大馬哈魚的回歸之旅。
另一個原因在韓國國內。大馬哈魚回歸時經過的港口漁船眾多,聲音嘈雜,以及油污浮散等原因,也影響了大馬哈魚的回歸。所以,雖然大馬哈魚的回歸率曾創下超過1%的紀錄,但在2000年就已降至0.1%,2006年甚至降至0.08%,親魚捕撈量僅為1.1621萬條。
鱈魚放流 韓國較早發展養殖的另一個魚種是鱈魚。1943年,韓國的鱈魚產量達到2萬噸,但此后資源量就逐漸減少。韓國對鱈魚的增殖放流始于1981年,到2007年累計放流55.02億萬粒鱈魚受精卵。目前韓國鱈魚的資源量和捕撈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韓國倡導并實施鱈魚放流的民間機構認為,鱈魚資源之所以能得到良好恢復,最重要的原因是每年實施的受精卵放流。但是專家卻認為,由于明太魚和鯡魚之間發生了餌料競爭,這兩個魚種的資源減少,鱈魚才借此良機,資源量大量增加。
近年來,韓國已能生產大量的鱈魚幼魚,但是對鱈魚幼魚的室內養殖生產技術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提高。適合鱈魚的棲息水溫為5℃~12℃,棲息海域為水深20米~500米,而且鱈魚必須在至少保持17℃的情況下才不會死亡,所以在夏季,當水溫上升至28℃時,就得使用冷卻機降溫,這就給投放飼料造成很大困難,同時還需要大量觀察。關于大小,1年生鱈魚體長20厘米~27厘米,兩年生體長30厘米~48厘米,5年生80厘米。鱈魚的一次產卵量根據個體有所不同,大體上為100萬粒~200萬粒。
對蝦和三疣梭子蟹放流 韓國于1992年5月首次對對蝦和三疣梭子蟹進行放流,但截至目前,對蝦和三疣梭子蟹、河蟹等甲殼類的放流規模還遠遠小于魚類,并主要在韓國的西海岸實施。
1994年至1997年底,韓國水產科學院曾對對蝦進行過系統的放流效果分析。結論為放流后的資源量比放流前增加了3倍。對三疣梭子蟹和河蟹,在1997年之前,尚未進行過正式的放流效果分析。不過近年來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西海(即黃海)海域內的三疣梭子蟹資源量有恢復的趨勢。
鮑魚和海參放流 1976年,韓國首次放流鮑魚的幼貝。而從1998年開始,韓國各地方政府在沿岸的暗礁地帶和魚礁附近以及一些村莊漁場內,重點撒播鮑魚、海參等定著性水產種苗,并且逐年擴大規模。通過撒播鮑魚和海參種苗,不僅養護了資源,增加了生產量,同時也成為漁民主要的收入來源。
按照規定,韓國的海參放流在每年的4月份~5月份、10月份~11月份兩個時間段進行,放流海參全長3厘米左右。因為海參在水溫達20度以上時就開始進入夏眠,所以適當的放流應在水溫低于20度時進行。
海參的放流方法,一般都是放流人員乘船到達放流地點,然后在海上撒播種苗即可,至于大部分種苗到達海底后能否順利成長,或者在到達海底前是否已成為其他生物的餌料,都不得而知,因此,業界人士呼吁,放流海參最好最保險的方法應是讓潛水員或海女用網把海參送到最合適的地點。
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對策
盡管韓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放流大量種苗,同時積極開展建設人工漁礁、海中林、海洋牧場等工作,但是,由于放流工作體制中的諸多不足,如后續管理不到位、經費浪費、選擇的種苗不優良、不考慮海域特征隨意放流等原因,導致韓國增殖放流工作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養殖種苗投放數量問題 大量放流對各種群造成了影響,如香魚的冷水病,牙鲆的貧血病。而大馬哈魚的數量雖然增多,但是有生存能力的群體數量卻至少減少了50%。
放流種苗質量問題 對于種苗是否健康,目前韓國還沒有統一的鑒定標準。雖然尚未發生因種苗放流導致細菌或病毒傳播的事件,但是因移植導致病毒增加以及畸形魚類增多的事件卻為數不少。
沿岸環境是否適合魚類生存問題 沿岸環境各有特性,韓國西海南部海域和東海南部海域作為寒流和暖流的交叉水域,自古以來就是固有魚種的產卵場和棲息地。所以專家認為,如果再在這種產卵場放流許氏平鲉等食魚性魚類毫無意義。如果不考慮該水域的食物鏈狀況而隨意放流,也將引發問題。而即使相同的魚種,在不同海域放流時,也要進行充分的考證。
對放流效果的調查方式不夠科學 目前在韓國所采取的調查方式還主要是對漁民就混獲率情況進行問卷調查。所以雖然現在韓國每年對放流的投入都超過50億韓元,但是因為沒有科學的立體的調查分析,放流效果仍然不盡人意。
只顧眼前利益的盲目放流 由于沒有對放流進行科學系統的調查,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放流政策,所以目前韓國各地重點放流的魚種,基本都是一些能夠讓漁民快速收益的高級魚種,結果使沿岸生態單一化。而不加區分的引進外來魚種,導致了土產魚種的滅亡。另外,放流一些價格便宜但是質量卻不好的魚種,也加速了韓國沿岸魚種的遺傳基因劣性化。
韓國內陸水域內的幼魚放流也只限于一些特殊魚種,目前在國內河流放流的魚種主要有鯉魚、鯽魚、鯔魚和日本鰻鱺等。
外來魚種和雜交魚種的放流,使傳統魚種陷入絕境。韓國從1970年就開始放流外來青蛙種類,但因當時沒有考慮到本土河流的生態環境,結果給生態造成了威脅。鯉魚和香魚雜交后的魚種,因比本土鯉魚和香魚的生長力和繁殖力更旺盛,所以不斷放流,結果導致韓國的河流或水庫內已經很難再見到土著鯉魚的影子,其他土著魚種也面臨相同的境遇。
實施購買種苗放流的體制不健全 關于放流水產種苗的購買程序,目前韓國實行的是網絡競標的方式,雖然以活生生的水產種苗為標的,但仍然采用最低價中標的方式,結果優良品種落選,而一些價格便宜但質量低劣的種苗卻中標,導致一些地方放流的都是劣質魚種。
漁民的意識亟待提高 一些漁民利用非法漁具捕撈放流的幼魚,甚至有人將捕撈的幼魚賣給網箱養殖戶。
針對以上所述的種種問題,韓國的政府管理部門、研究部門和民間從業人員正在加強配合,為發展韓國養殖業,不斷探索新的制度和措施。
改進放流方式,提高對放流效果調查的準確性 從2007年開始,韓國水產科學院將利用多種標志放流的方式,通過計測自然種苗和放流種苗的混獲率和回收率,來調查放流效果。同時,還計劃利用小衛星DNA(MicroSatelliteDNA)的方法,進行親子鑒別,分析各群體間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并實行鋼索(Wrie)標志法等先進的標志方法,以使調查結果準確性達到最大化。另外,從2007年開始,韓國還將對許氏平鲉、牙鲆、鮑魚、釘螺等4個品種首先進行第一階段的效果調查。
做好對放流條件的基礎性調查 針對韓國各海域的不同特征,專家呼吁,在布局整體的放流工作時,要充分掌握各海域的海底地形和巖盤分布情況,當務之急就是要對海底情況進行全面的基礎性調查,加強生態研究和監測力度。
加強制度改善 為了能夠保證放流優良品種,2007年1月份,當時的韓國海洋水產部制定了購買放流品種施行方針,對確定種苗銷售廠家的方法、申請養殖親魚、對親魚和幼體事先進行疾病檢查、確定各魚種的放流時間等問題都做出了規定。通過這些規定,可以促進放流優良品種,力爭在合適的時間和水域放流合適的魚種,以使放流效果最大化。
提高漁民的資源養護意識 專家認為,除了對濫捕濫獲行為進行制止和罰款的同時,必須要轉變漁民的認識。通過調查得知,如果漁民當年不捕撈幼魚,第二年的漁獲量就會增加20倍~100倍。所以目前在韓國要求實行休漁制的呼聲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