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O的一篇文章指出,由于全球消費量的增加,世界魚類產品貿易正在增長。2006年全球水海產品出口上漲9.5%,為860億美元;2007年則增長7%,達920億美元。全球每年生產1.45億噸魚類,其中的38%即5500萬噸用于國際貿易。發展中國家魚類出口占總出口的50%,凈出口收益最高達250億美元。發達國家主要是進口魚類產品,其進口占魚類總進口的80%,進口額為960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出口國,2007年出口額為97億美元,但其進口也在上升,達47億美元。世界魚類消費主要受中國的驅動,中國的人均消費已由20世紀70年代的5千克增加到現在的26千克。實際上,中國不僅生產了大量的魚類,也消費了大量的魚。中國進口的增加,部分是由于進口其它地區的海產品進行加工后再出口的結果。因此,中國可能很快將取代西班牙第三大海產品進口國的地位,位居日本和美國之后。歐盟2007年從非歐盟國進口230億美元的水產品,較2006年增長11%。若包括歐盟內部的產量和消費量,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市場。根據日益復雜化的魚類國際貿易規則,許多主要進口國實施了嚴格的安全和質量標準,包括生態標簽標準,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來說,尋找資金和資源來滿足這些要求還有一定的困難,FAO日前正在著手幾項方案以協助解決認證和生態標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