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政府最新報告,水產品在日本人每日飲食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每人每年的魚類消費量已經從70千克減到了62.7千克。
近年來,日本的魚類產品價格呈現上揚趨勢,特別是2006年油價上漲之后,魚類價格更是居高不下。但是由于日本的超市經營者意識到穩定價格是留住其顧客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沒有把卸貨、進口增加的成本轉嫁到終端的顧客身上,因此當時的日本家庭并沒有感覺到價格的變動。直到2007年1月,區域性金槍魚管理組織在日本神戶開會后,日本報紙和電視才開始把報道的重點集中到了日本人所喜愛的金槍魚漁獲量降低和價格上揚上。
現在的日本家庭中直接購買整尾魚的已經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居家用餐替代品。居家用餐替代品類似于我們所說的半成品或方便食品,是一些即席可食(ready-to-eat)、即席加熱(ready-to-heat)、即席可煮(ready-to-cook)及即席料理(read-to-prepare)的食品。日本家庭購買居家用餐替代品的花費正在逐年增加。
日本人在水產品消費方面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日本水產品的進口量,使其呈持續下降態勢:2004年382萬噸,2005年334萬噸,2006年315萬噸。
從總的進口趨勢看,除了調制/保藏和半加工鹽干制品外,日本大多數供食用的水產品進口都有所減少,包括生鮮/冷凍鱈魚、綠青鱈、金槍魚類(養殖藍鰭金槍魚除外)、大麻哈魚和未加工冷凍蝦等。冷凍魷魚和烏賊的進口則有微幅增長。
此外,日本市場每年還進口近3.9萬噸的腌制和干制水產品,包括魚卵(通常為半加工產品),以及在此項目下的腌制/干制海蟄皮和魷魚干等。
由于偏愛魚片和條塊肉的消費者增多,2006年日本進口了將近17.9萬噸魚片。這反映出市場對此產品的需求,也印證了2004年日本水產廳開展的“水產品消費量調查”結果:消費者在超市、水產品商店和合作社商店(包括家庭配送服務)中優先選購的是魚片/條塊肉、生魚片以及方便料理的水產品。
金槍魚條塊肉和金槍魚魚片的進口量一年比一年增加,也證實了日本消費者對這類產品需求日益見旺。在過去幾年里,日本金槍魚條塊肉進口量比整條魚/去頭、去內臟魚的進口量多,特別是冷凍金槍魚條塊肉。2002年~2006年間,藍鰭金槍魚和紅肉金槍魚類(黃鰭金槍魚和肥壯金槍魚)的進口份額幾乎都增加了115%。地中海仍然是藍鰭金槍魚條塊肉的主要貨源地。2006年馬蘇金槍魚進口量顯著增加,澳大利亞保持唯一供應國地位。至于黃鰭金槍魚和肥壯金槍魚條塊肉的主要供應國則為亞洲國家,即韓國(9070噸)、印尼{2153噸)、中國大陸(1662噸)、中國臺灣?。?433噸)以及太平洋島國斐濟(1298噸)。
仔細觀察日本的進口水產品目錄就可以看出,半加工水產品正在大量取代未經加工的水產品。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國內的再加工成本較為昂貴。
1997年日本水產品進口量達到341萬噸的最高點,進口額為1.945兆日元(161.17億美元;1美元=116.78日元),其中調制和保藏品為28.8萬噸。2006年進口量降至315萬噸,進口額1.795兆日元(146億美元),但調制水產品進口量卻增加到了近42萬噸,海關申報額為3127億日元(267億美元)。蝦類產品進口獨鏊頭,而蟹類、頭足類和魚類的加工產品進口量也同樣有所增加。
日本傳統魚貨經銷渠道有6個步驟,比起蔬菜等農產品的5個步驟顯得冗長而復雜。
大體而言,日本水產品的交易是通過每一個卸魚地區的批發市場,包括保持生鮮和冷凍水產品的冷鏈。由于這些因素都涉及到成本,使得加工業者和零售商、進口商和餐飲業間差價相當大。日本漁業調查顯示,水產品生產商得到的零售價格的利潤為20%~30%,而農產品生產者的利潤則為30%~40%。由此可見,高利潤都流入了經銷渠道。
為了降低分銷差距,日本超市開始直接從卸魚地區大量采購,把傳統分銷系統的6個步驟簡化到3個步驟,大型超市也直接從生產國進口?,F在日本的消費者已經很難直接從市場渠道購買到金槍魚、大麻哈魚、蝦類和各種進口產品了。
現在日本年輕一代對水產品的興趣正在衰退,這一趨勢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為此,日本政府推出了魚食品教育基本法,促進和實行2006年引進的日本膳食指南的飲食攝取建議,以期改善“飲食營養不均衡和不規律飲食方式”及“振興國人食魚文化”。該教育法適用于小學生、初中生、家長和老師。這項被通稱為魚食教育的計劃,涉及6大主題,包括了觸模魚類、了解魚的顏色、漁業工作和養殖流程、魚類傳統裝飾品和吃魚的好處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