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海水養殖盡管在鮭魚養殖業中相對起步較晚,歷經15年已發展成大企業,如今卻陷入困境。
智利業界在80年代引入非本地鮭魚種后蓬勃發展,自90年代初開始養殖外來種的大西洋鮭魚。近幾年生產每年超過100,000噸,2003年至2006年的年出口收入平均增長22%,同時直接或間接創造約55,000個就業機會。2006年智利成為世界第二大(僅次于挪威)的鮭魚和鱒魚養殖生產國,水產品輸出超過22億美元。
智利鮭魚擴大養殖是外包趨勢和漁業全球化下的另一產物,其具備所有方便投資取得資本的必要特性:廉價勞力、保護水域的空間取得、寬松的管理和執行及成長中的市場。比起歐美,智利鮭魚養殖業的投資環境遇到的阻力較少。
但在2007年,傳染性鮭魚貧血癥(ISA)散布在智利水域,ISA已經對北大西洋地區挪威和蘇格蘭的鮭魚箱網養殖產量造成損害。幸運的是ISA病毒不會感染人類,但它的迅速蔓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和鮭魚生產減少,迫使業界關閉大量加工廠并撲殺受感染的魚。ISA使鮭魚養殖陷入嚴重財務危機,專家預期生產會大幅減少,業界的反應則是裁減估計多達6,000名鮭魚養殖場的員工。ISA傳染病繼續蔓延,推究原因是智利養殖場過于擁擠的環境和其它衛生問題,成為各種寄生蟲、真菌和細菌魚類疾病的天堂。寄生蟲是困擾高度密集箱網的嚴重問題。海水魚虱如Lepeophtheirus salmonis和Caligus spp等屬寄生橈足類,常見于挪威、蘇格蘭和北美的大西洋鮭魚網箱養殖,寄生蟲使魚體變得丑陋而減少市場價值、阻礙生長和削弱抵抗力。
鮭魚養殖場設置于野生鮭魚遷徙路線,增加來自網箱海虱感染的危險,已形成密切關注。但智利情況不同,因為本來就沒有天然野生鮭魚種群,所有養殖鮭魚都來自進口。
到目前為止,尚無任何有關在智利溪流放養野生大西洋鮭魚建立魚群的決定性報告。除養殖外,智利引進某些鮭魚物種以建立海洋牧場計劃、商業和休閑漁業,然而只有少數建立起小型和可自我維持的魚群,智利企圖建立新漁業并未成功。同時,25年前引入南極克爾格倫島的蘇格蘭種野生大西洋鮭魚卻狀況良好。
全球金融風暴也沖擊漁業,財務相關問題包括過度擴張和無限制地信貸供應。智利政府最近宣布鮭魚養殖業拯救方案,以國家的擔保提供鮭魚養殖業4.5億美元紓困貸款,幫助解決資金問題及ISA傳染病。
拯救方案剛宣布不久,非政府環保組織成員、工會和勞工領袖的批評聲浪即起。前者呼吁停止擴大鮭魚養殖,抱怨鮭魚養殖業衛生、環保和勞動問題,以及不分青紅皂白地密集使用抗生素。盡管其經濟部長已聲明援助目的是要讓工人和小區得以存活,企業主仍須自己出資繼續經營。來自勞工界的批評仍最大,并伴隨大規模示威和抗議。
政府承諾將撥出400萬美元以提供技能培訓和創造多達3,300人的就業機會,失業勞工在4個月培訓期內有失業給付,此外政府亦釋出900個公共工程工作,但仍遠低于多達7000名失業勞工要求的直接補貼和提供就業。主要批評在于大多數政府援助將落進企業口袋,這些企業多年來賺取巨大利潤,卻未曾好好管理養殖場,現在理應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而這些錢應專門用來照顧失業勞工。
無論政府援助爭議之結果如何,期待智利海水養殖業終能克服眼前困難。一個小小的魚類病毒有可能癱瘓整個工業和影響成千上萬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