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日前發布之統計數字,2007全球蝦產量(含捕撈及養殖)達652萬9,041公噸(比2006年增加2.1%),為歷年來最多,也是連續14年呈現正成長。
其中捕撈蝦產量325萬3,315公噸,養殖蝦產量327萬5,726公噸,是養殖蝦產量首次超過捕撈蝦產量。2007年捕撈蝦產量比前一年約減少3萬公噸,反觀養殖蝦產量卻比前一年增加16萬6,500公噸(年增5.4%),是造成兩者排名逆轉的原因。
全球蝦產量自1960年代起即快速成長,并在1969年首次達到100萬公噸大關。日本自1961年開放進口,是造成這波增長的主因。
再經過16年后,全球蝦產量于1985年達到200萬大關。之后增產的速度加快,僅花了7年就達到300萬大關(1992年),接著又花了8年達到400萬大關(2000年)。
2000年以后,由于東南亞各國大舉發展蝦養殖業,2005年全球產量達588萬公噸,2006年更成長至639萬公噸,一口氣突破600萬大關,成長速度驚人。
盡管2007年增產速度趨緩,產量僅比前一年增加13萬7,000公噸,但也是自1993年起連續14年的成長。
另外,全球養殖蝦產量在2001年首次超過100萬公噸,之后隨著美、日等市場需求增加,養殖規模快速擴大,終于在2007年以50.2%比49.8%的比率,超過捕撈蝦產量。
在全球養殖蝦產量持續成長的過程中,中國的動向特別值得注目。2007年中國養殖蝦產量達126萬5,600公噸(比前一年增加18萬5,200公噸),是全世界最大的養蝦國。同時,中國的養殖蝦產量首次超過該國整體蝦產量的一半(達51.2%)。不過,仍有學者專家對中國蝦產量統計之正確性持懷疑。
全球第二及第三大養蝦國分別是泰國及越南,2007年產量分別為50萬1,200公噸及37萬6,700公噸,但都少于2006年產量。
在養蝦業中,增產最為顯著的是白蝦。各國自2000年代后,積極投入白蝦養殖,使全球白蝦產量在2005年達164萬7,405公噸,在2006年達 209萬935公噸,在2007年達229萬6,630公噸。2007年產量不僅比前一年增加9.8%,也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證明白蝦養殖風氣仍未衰退。就整體養蝦業而言,白蝦所占比重也上升至70.1%。
其中,中國的養殖白蝦增產特別明顯。2007年中國養殖白蝦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公噸大關,比2006年增加17萬8,000公噸,占全球養殖白蝦產量之比重達46%。2007年全球養殖白蝦產量比前一年增加約20萬公噸,其中90%來自中國。
從養殖白蝦產量來看,第二名的泰國2007年產量49萬公噸,還不到中國的一半。另第三名為印度尼西亞,產量16萬4,400公噸;第四名為越南,產量15萬3,000公噸。
至于產量持續減少的養殖草蝦,2007年全球產量為58萬9,888公噸,比前一年減少約5萬公噸。由于愈來愈多蝦農棄草蝦而就白蝦,導致全球養殖草蝦產量已自高峰(2003年)時的72萬4,041公噸持續下滑,最近4年來減少了13萬4,000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