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比利時藍牛基因后的鱒魚體格健壯,魚肉含量大幅增加。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日前,美國羅德島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成功培育出數百條擁有“六塊腹肌”的鱒魚。同普通鱒魚相比,它們的魚肉含量也要高上15%至20%。研究人員認為,盡管這種鱒魚在外形上看起來有些奇特,但它們未來在市場上或許會大受歡迎。
羅德島大學的科學家特里·布拉德利(Terry Bradley)是此次鱒魚基因改造工程項目的負責人,他表示,此次參與研究的團隊在多年以前就希望通過基因工程來改善魚類養殖業,而鱒魚基因改造實驗就是其中的重點項目之一。布拉德利稱,他的團隊花費了整整十年,才成功培育出數百條變異鱒魚。
布拉德利的團隊以2萬枚彩虹鱒魚受精卵為母本,然后通過DNA注射的方法,向這些受精卵內分別注射了從其他動物細胞內提取的不同DNA樣本,從而使受精卵成為轉基因產物。科學家希望注射的DNA樣本能夠阻礙鱒魚細胞內肌肉生長抑制素的分泌,以便能夠更好地促進鱒魚肌肉的發育生長。據悉,肌肉生長抑制素是一種蛋白質,它的功能是抑制肌肉的生長。
最終,科學家發現,有近300條鱒魚成功長出了明顯比普通鱒魚更為發達的肌肉。通過分析發現,這些變異鱒魚是由于成功融合了比利時藍牛的基因蛋白,才出現瘋狂生長的現象。比利時藍牛帶有天然的基因突變,其細胞內分泌的肌肉生長抑制素由于發生截短現象而失去效用,從而導致肌肉生長不受限制。此外,缺乏肌肉生長抑制素也會干擾脂肪的堆積,造成這種牛格外精壯結實。顯然,這些變異鱒魚肌肉瘋長原理和比利時藍牛是相同的。
同時,這項實驗也表明,不僅僅是哺乳動物,魚類細胞的肌肉生長抑制素如果受到影響,它們也會變成肌肉發達的“健美魚”。
布拉德利在報告中表示,盡管魚類實際上并沒有腹肌,但是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這些經過基因改造后的鱒魚在腹部也形成了類似于“六塊腹肌”形狀的肌肉體格,而在它們的背部也出現肌肉隆起現象。布拉德利稱:“我們的研究成果令人震驚,如果這種鱒魚培養技術得到應用,有可能會改變當今水產養殖業的市場格局。”他表示,如果有關方面批準水產養殖戶喂養這種“肌肉發達”的鱒魚,消費者最終會成為受益者,因為屆時鱒魚的價格會出現大幅下滑。
然而,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動物學家弗雷德里克·桑德斯多姆卻表示,盡管目前有關部門已經批準,部分經過基因改造的鱒魚可以進入市場,不過因為此次試驗中的彩虹鱒魚是通過獲取其它物種的DNA來實現基因變異,同傳統方法不相同,因此這種鱒魚能否投放市場還值得商榷。據桑德斯多姆介紹,傳統改造鱒魚基因的方法,是為了使其生長更快,并且能夠更好的抵御疾病和嚴寒,從而提高存活率。
此外,桑德斯多姆還表示,實驗室里經過基因改造的魚類如果放歸自然,它們不僅能夠存活下來,而且有可能會將變異基因遺傳下去。他稱:“如果條件適當,轉基因魚類可以在野外存活,并且生存狀況還會強于它們的普通同類。不過,如果生存條件不合適,它們就難以生存。比如說,轉基因魚類如果被投放到食物豐富的野外,它們不僅能夠存活,種群數量還會急劇增加,但是如果水域周圍天敵較多,它們也同樣會被捕食。”
在提到此次科學家培育出的彩虹鱒魚的時候,桑德斯多姆認為,如果它們被投放到野外,由于其體格變壯,不再像此前那樣靈活,因而如果遭到天敵威脅,它們的逃命本領會大不如前。不過,這種魚類在同其他普通同類競爭的時候,會擁有不少優勢,并且最終會逐漸取代普通鱒魚。[ 來源:網易探索(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