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表的一系列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幾十年的過度捕撈造成食品行業每年損失幾十億美元,也剝奪了諸多貧困國家的溫飽問題的能力。
參與研究的加拿大、美國及英國研究人員表示,政府錯誤補貼方式是導致過度捕撈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這些補貼原本是應該用于保護魚群規模的。
近期發表在《生物經濟學》期刊上四篇論文指出,漁業每年為世界經濟創收2250億到2400億美元,不過如果能夠更加可持續地利用漁獵產業,那么這數字將會增加360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數據反映出可持續發展和保護海洋生物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需要,更有經濟意義。
“采用并保持健康良好的漁獵方式有利于經濟健康發展,很顯然過度捕撈不是好的做法。” 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溫哥華UBC經濟學家拉希德·蘇邁拉(Rashid Sumaila)稱。
據研究人員估計,1950年至2004年,世界海洋半數以上的經濟專屬區內,36%—53%的魚群被過度捕撈,目前為止,漁獲量損失了近1000萬噸。同時,他們發現很多政府當局低估了過度捕撈帶來的經濟影響,比如對漁業相關產業的影響,因此政府也缺少保護魚群的動力。
過度捕撈給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群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無法通過進口食物來彌補失去的水產品,從而無法補充營養。如果沒有出現過度捕撈,魚類食物能夠養活貧困國家近2000萬溫飽線以下的人民。
研究人員引用了國際海洋魚群數據進行分析,但沒有包括水產養殖和淡水魚業的數據,不過他們表示在未來的進一步研究中,將會把這些數據信息納入進來。
目前,全球政府每年給與漁獵產業的補貼高達270億美元,但是其中大約60%最后用在了資助不可持續的捕魚方式上。“納稅人的錢直接導致全球魚群數量的下降。”蘇邁拉認為這很諷刺。
研究人員認為由于國家沒有大力推動漁業的其他可替代用途,從而錯失了很多經濟發展的機會,比如觀賞鯨魚或者其他海洋娛樂活動都是不錯的可替代的經濟發展方式。(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