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WF歡迎民眾對鮭魚漁業永續標準提出建議
為了降低或消減與鮭魚養殖業有關的重要負面影響,包括鮭魚養殖場散播海虱(sea lice)問題、脫逃的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群雜交,以及共享沿海資源所引發的小區沖突等議題,來自鮭魚企業領導人、科學家及非政府組織代表等500人參與了鮭魚養殖論壇(Salmon Aquaculture Dialogue),并經過8次圓桌會議才創造出這項重要且以績效為基礎的責任制養殖漁業標準。
這項養殖論壇所訂定出的提升鮭魚養殖業環境及社會永續性的草案標準已于8月3日公布,并于本年10月3日前征詢民眾意見;而第二次民眾意見咨詢將于2個月后舉行,并預計于6個月內定案;這套標準將與國際社會與環境認證及標志聯盟(ISEAL)著名的標準訂定指導方針一致,并透過公開且透明的程序成為第一個全球鮭魚養殖業標準。
兼前述養殖論壇的協調人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之Katherine Bostick表示,“我們優先考慮的事情之一,系盡可能讓多一點人參與這套標準的訂定過程,這樣我們才能運用到與會者的專業知識及實際經驗,并將他們提供的創新建議納入草案標準中,以幫助改善全球鮭魚養殖方法。”
目前養殖鮭魚生產量供應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鮭魚消費量,另外三分之一則來自于野生鮭魚漁獲量。
在本次為期數日的養殖論壇中,不僅分享和交流了如何體現從2004年起于挪威、智利、蘇格蘭及英屬哥倫比亞等主要鮭魚養殖區域所使用的標準,還依據了于2008及2009年征詢民眾意見時所收到的意見,和過去數年間與鮭魚漁業利益有關人士的會議結論修改了本草案標準的原則、準則及指標,而專家協助評估鮭魚相關科學研究成果也是體現該草案標準的必備要素之一。
挪威養殖鮭魚公司Marine Harvest兼前述圓桌會議督導委員會9位成員之一的Petter Arnesen 表示,“我們已走過漫長的路,也對創造該標準的過程感到興奮。督導委員會期盼能從本次民眾意見咨詢中取得響應,俾幫助我們修正這套草案標準及完成這個進程。”
目前,針對鯰魚、淡水鱒魚、鮑魚、蝦、貝類及鮭魚等魚種所訂定出的六套草案標準正處于審查或定案階段,至吳郭魚的草案標準則已定案,預期所有的標準將于6個月內完成。未來這些標準將交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新成立的水產養殖管理理事會(ASC)維護,該理事會將負責協調相關人員對前述標準進行定期修訂,以反映科學及科技的變化,并促進創新及持續的改善。
二、WWF指出減少混獲方能復育鱈魚資源
北海鱈魚資源的復育已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認可,但該組織也相當擔憂其它魚群的管理狀況不佳,恐將破壞北海鱈魚的復育。
WWF表示,因劃設禁漁區、選擇性漁具的使用及接續的漁獲配額限制政策奏效之故,再加上2005年繁殖相當成功,使得原本枯竭的北海鱈魚資源正逐漸復原。然而,若是拖網漁船混獲鱈魚的情況未獲改善,鱈魚的復原將大受威脅,故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減少鱈魚漁獲配額,俾使該魚群可順利復原。
抓住國際海洋探測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s;ICES)提出新建議之時機,WWF進一步提出鱈魚配額應再下修20%之方案,始能達到最大持續生產量(MSY)。
鱈魚配額遠低于其它魚種,故漁民常將多抓的鱈魚丟棄,然而被丟棄的鱈魚不會紀錄于報表中,且通常已死亡。WWF便要求利用漁獲配額及在漁船上安裝相機等方法,完整地記錄漁民所捕捉與丟棄的漁獲,而非僅記錄卸魚的漁獲量。
WWF指出,英國及丹麥已開始采用上述之方法,且可望大幅減少鱈魚丟棄量。若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欲于2015年使歐洲所有魚種皆達到MSY,執委會便應遵循其提出之建議。
三、WWF日本分會舉辦資源管理座談會
WWF日本分會主辦的“消費者思考鮪魚管理的國際鮪魚座談會─日本的餐桌能改變地球的環境”于8月3日在東京進行座談。“并不是說要如何食用鮪魚。是想讓大家思考,為何管理是那么的重要。WF日本分會這種訊息的出發點是在于對包括消費者在內的約150位與會者能就鮪魚管理等等提供并交換意見。
座談會除世界各地的WWF負責人外,另外加入了壹岐、JF勝間漁協的松尾五郎和天久保晃兩人、及JF大間漁協的濱端廣文組合長等鮪魚一本釣漁業者等,來自水產廳的宮原正典審議官、漁業情報服務中心的綠川聰主查等也與會參加。
宮原審議官于鰹鮪管理的演講中,對于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的資源管理方面,“漁獲限制的導入并未能有效遏止資源的惡化,結果造成大西洋黑鮪遭提案列入公約(CITES)的結果。許多國家一致將矛頭指向食用量最大的日本,然問題的本質根本不在于此,重要的是,在地中海執行捕撈的漁業者并沒有考慮自身的資源運用,而反倒認為能夠捕獲多少就無所節制地進行捕撈。資源管理不應單指市場,倘漁業本身不自我控制,就無法做到真正的資源管理”。
而且,一提到被稱作“當今最頭痛的問題”太平洋的鰹魚資源時,宮原審議官表示:“于南太平洋作業的圍網漁船數量從2000年的45艘到2009年增加為87艘。若是以漁獲量來估算的話就是從90萬公噸急速爆增至170萬公噸。幾乎都是臺灣、中國籍的船只,這該如何下手抑制、減少就是一個最頭痛的地方”,太平洋圍網漁船的急增表示相當憂心忡忡。
鮪魚竿釣的3位與會人士也提到:“我們絕不能讓鮪漁業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上毀掉。希望能徹底管制圍網漁船的問題”,此的想法表達很有力的說明。
WWF于前日發表的“有關大西洋黑鮪魚消費聲明”中提及“我們所期盼的是,想使魚類可以生生不息地被食用。這個意義也表達,11月的ICCAT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哪艘漁船獲得漁獲等之魚類回溯追蹤系統,要采取如何的管理對策并付諸于實行,我們會非常的重視”,有對于消費者“首先,是從何處捕獲的鮪魚,將持續對該等漁業漁獲物展開調查,觀察其生態,并向店家多多詢問,并希望得到他們的關注”有了以上表述。
會場也趁著中午休息時段,舉辦了試吃會,試吃內容是剛得到環保標章“MSC”的土佐鰹水產所提供的鰹魚。(來源:中國鰻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