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局 (NOAA’s Fisheries Service)的報告指出,美國人2009年平均吃15.8磅的魚貝,較2008年的16.0磅略有下降。
美國的魚、貝類產品消費量仍排名世界第三,僅次于中國和日本。整體來說,美國人在2009年消費了48億3,300萬磅水產品,較2008年的48億5,800萬磅略少。蝦類自2007年起一直是美國人首選的水產品項,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1磅。在2009年每人平均15.8磅的消費中,約含11.8磅的生鮮及冷凍的有鰭魚類及貝類、3.7磅的水產罐頭(主要是鮪魚罐頭)及0.3磅的煙熏制品(如煙熏鮭魚或鱈魚干))。美國水產品平均消費量下降主因為水產罐頭消費量降低。
NOAA漁業局局長Eric Schwaab表示美國擁有全球最高的消費率,所以有能力影響世界魚類貿易。更指出NOAA支持復育野生漁業資源,并建立穩固的水產養殖計劃,希望幫助美國漁業獲得更大的本土市場占有率。美國人應該知道購買本土產水產品可以支持國家經濟,而且可以認識到漁民的高環保及安全標準。
大部分美國人消費的水產品都不是來自本國海域,現在約有84%的水產品源自進口,但10年前才66%。
美國進口水產品中幾乎一半是來自水產養殖。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說法,美國以外的水產養殖業在過去三十年間急速擴增,現在已經供應世界一半的水產品消費量。
盡管美國的水產養殖業蓬勃且多樣化,但也只能滿足國內不及10%的消費需求。美國大部分的養殖種類有淡水養殖的鯰魚及海水養殖的牡蠣、蛤、淡菜及鮭魚,后者僅能滿足國內不及2%的需求。
Schwaab局長認為這份報告顯示美國水產養殖業仍有成長空間,NOAA正致力于發展新的國家政策,以保持海水養殖業水平,有助于縮小貿易逆差,并強化國家的整體漁產業。
NOAA漁業局從1910年開始統計國家水產品消費率,提供消費者及業界了解水產品消費趨勢及貿易狀況。這些訊息每年都會刊登在NOAA漁業局發行的“Fisher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年報上,現在可直接在網絡上瀏覽。(來源:中國鰻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