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家水產養殖場攜手合作以獲取更多產量及更好的銷售價格。新加坡海洋養殖合作社(Singapore Marine Aquaculture Co-operative)近期獲得有關當局許可通過,是新加坡第一個此類組織。
該組織的24個成員,擁有8個養殖場,每個養殖場的面積都超過半公頃。這項計劃旨在增加鱸魚、虎斑(tiger grouper)、紅鯛及無齒鲹(golden travelly)的產量,目標在明年達到每一養殖場每個月平均產量120公噸。去年,每一養殖場平均產量為60公噸,這些魚類在市場、餐廳及超市販賣。該社已與印度尼西亞一家孵卵場簽約,每個月收購80萬魚苗,直到明年4月。這項計劃確保能夠持續從供貨商取得大型魚苗。目前亦與冷凍庫和超市洽談,以提升銷售。
該社是新加坡農業食品暨獸醫局(AVA)推動的方案之一,希望在五年內將國內本土魚類供給量從4%增加至15%。目前有111個沿海養殖場,大部分座落于白沙(Pasir Ris)、樟宜(Changi)及林厝港(Lim Chu Kang)等地。根據AVA,2009年新加坡魚類消耗達122,610公噸,其中95%是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及其它國家進口。(來源:中國鰻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