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澳洲漁業經歷一些重要的改變,盡管在水產養殖產量有些許成長,但整體產量及產值在過去五年間皆呈現衰退。國際匯率的改變與國際價格趨勢影響澳洲主要漁業出口表現。此外也見證到整個國家漁業生產的轉變,以塔斯曼尼亞島的漁業產值為例,由于鮭魚養殖快速發展,其產值占澳洲總漁業產值在10年前僅11%,目前已增加至23%。然西部漁業產值則因龍蝦價格下降,生產幾乎減少一半,10年前其產值占澳洲總漁業產值的31%,目前僅有17%。
澳洲幅員廣闊,海岸線綿延超過1.9萬公里,其漁業之特點是沿岸大量分散的小型漁業。
就產值而言,近86%漁業生產包含水產養殖,位在3浬海岸線內之沿岸水域,而從3浬延伸至200浬界限的澳洲漁撈區域,幾乎都是捕撈野生生物,占總產量的14%,其所占比例與10年前相似。
根據澳洲政府統計,漁產量較5年前的高峰(279,000公噸)下降16%。盡管以往的產量高,國家漁產值在更早之前就已呈現衰退。受主要出口市場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澳洲漁產值較10年前減少30%。
2008/09年度間之官方漁業生產數據顯示,產量達238,000公噸,較前年下降1%,漁產值相對保持穩定在22億澳元。
澳洲大多數的漁業生產是靠野生捕撈,占澳洲總漁產量的73%。2008/09年度間總產量達173,100公噸,下降5%(減少8,500公噸)。然同期之野生捕撈量成長1%,產值達14億澳幣占全國總生產值的64%。
2008/09年度間水產養殖生產量為69,000公噸,包含捕撈的南方黑鮪供澳洲南部的鮪魚養殖,占澳洲總漁產量的29%。南澳的水產養殖發達,包含養殖捕捉野生黑鮪,其產量亮眼,占澳洲總漁產量的39%,惟2008/09年度間產值下降1%至86,100萬澳幣。
在澳洲政府采取行動防止數種重要漁業資源遭過度捕撈的情況下,現今澳洲漁業生產水平與90年代末期不分上下。
澳洲漁業產量自1999年起持續成長6年,主因為澳洲沙丁魚捕撈量增加,產量從1999/2000年度間的223,000公噸提高至2004/05年間的279,000公噸,上升25%。
當整體產量提高,也增加對其他小型魚類之捕撈擴展的關切,該等小型魚類已達無法永續而需要采取保護措施的狀況,須防止資源因澳洲過度捕撈而惡化。
一、漁業權
2005年11月時任漁業部長之Ian MacDonald宣布一耗資2.2億澳幣之漁業調整方案,項目名為“鞏固我們漁業的未來”。該計劃主要的特色是“漁業權收購方案”,總經費為1.5億澳幣,補助放棄捕撈正面臨過漁魚種的漁業公司。
澳洲漁業之管理由各州政府負責管理海岸延伸至3浬的漁業。從3浬至200浬之深海漁業漁區限制,屬于聯邦管理漁業由澳洲漁業管理局管理。
前述漁業權收購方案之主要對象是持有澳洲公有漁業執照的公司,渠等所屬漁船在澳洲領海3浬至200浬間水域作業。特別針對以下四種漁業:南澳及東澳之有鱗漁業及鯊漁業;東澳之鮪旗漁業;巴斯海峽中區之扇貝漁業以及北澳的養蝦業。
2005/06年度間漁業產量下降約3萬公噸,爾后3年更進一步下降2萬公噸。近年小型魚類產量衰退最多,但因水產養殖產量有所成長,抵銷野生捕撈漁獲下降部分,致整體產量無進一步的下降。
盡管近幾年捕撈量降低,但澳洲沙丁魚仍是主要捕撈魚類,2008/09年度間捕獲31,500公噸,其次是鮭魚,產量為29,700公噸,對蝦生產量則穩定維持在每年23,900公噸的水平。牡蠣及鮪魚是其它漁業種類兩大項,其2008/09年度間產量分別為14,100公噸及13,700公噸。 其中鮭魚、對蝦及鮪魚是屬于澳洲主要漁業經濟種類。
巖龍蝦是澳洲傳統最具經濟價值的種類,2008/09年度間產值為4.04億澳幣(占總漁產值18%);其次是鮭魚,產值3.23億澳幣(占總漁產值15%)。對蝦為第三大主要種類,產值2.89億澳幣(占總漁產值13%);鮑魚及鮪魚兩者之產值均占總漁產值8%,分別為1.88億及1.87億澳幣。
二、野生捕撈
巖龍蝦主要產自西澳、南澳及塔斯曼尼亞島,靠野生捕撈,2008/09年度間除新南韋爾斯州外,每州產量皆下降2,200公噸,使其產量降至11,700公噸,約下降16%。西澳及南澳減產之數量占全國減產部分的80%,但因西澳巖龍蝦產量下降15%,而南澳巖龍蝦平均單位產量增加31%,使得兩州的巖龍蝦產量相當。
澳洲從1998年開始養殖鮭魚,產量已大幅增加,20世紀初期發展迅速,超過95%的產量源自塔斯曼尼亞地區,該區2008/09年度之鮭魚產量為28,700公噸,大多數為內銷。澳洲鮭魚產量強勁成長乃因獲得研發投資之支持,使鮭魚養殖戶得以改善其飼料技術及更好的疾病管控措施。
對蝦的產量來自水產養殖及野生捕撈,2008/09年度產量成長29%,主因為昆士蘭的養殖產量增加,總對蝦產量提高近4,000公噸。而于昆士蘭、西澳、南澳及聯邦自治領地和托雷斯海峽野生捕撈的對蝦產量僅成長1%,約20,000公噸。整體而言,聯邦北方領地和托雷斯海峽的產量下降。
鮑魚主要產自塔斯曼尼亞、維多利亞及南澳,仰賴野生捕撈及水產養殖生產,產量在2008/09年度提高5%,約5,600公噸。大多數產量源自塔斯曼尼亞地區,占全澳鮑魚產量的55%。大部分的鮑魚出口到香港、中國大陸及日本,被當成高價的美味佳肴。
同期鮪魚產值下滑11%至1.87億,包含南澳的南方黑鮪養殖,主因是南方黑鮪養殖產量下降。大部分的鮪魚出口到日本生魚片市場,其價格主要受澳幣與日圓匯率之影響。在其它鮪魚方面,黃鰭鮪產量成長30%,出口值成長87%至1,430萬美元。長鰭鮪產量也成長,乃因于價格成長44%及產量提高10%。
三、產值下滑
澳洲重要的漁業種類即該國之主要出口種類。由于該國出口量衰退及可食用、不可食用漁業產品成本增加,盡管漁業出口量相當大,但從2007/08年度開始是一凈進口國。
藉由增加出口可食用或非食用漁業產品,如珍珠,澳洲2008/09年度漁業出口總值增長14%達15億美元。可食用產品約占75%,包括魚類、貝類。
根據澳洲政府數據,澳洲漁業出口值從2004/05起下降12%,可食用產品出口值下降18%,而非食用產品(主要為珍珠)增加11%。
巖龍蝦是最大宗單一出口產品,2008/09年度出口值4.62億美元。同年運往海外的珍珠、鮑魚、鮪魚及對蝦產值依序為3.66億美元、2.08億美元、1.77億美元及0.82億美元。
四、出口市場
澳洲之出口漁產品90%輸往東亞。2008/09年度出口至香港及中國大陸的漁產值計7.26億美元,幾乎占澳洲總出口值的一半。日本是另一個重要市場,輸日漁產值3.67億美元,為總出口值的四分之一。輸美之出口值則為0.87億美元,臺灣及新加坡是澳洲另兩個重要市場。
2008/09年度澳洲漁業進口值達17億美元,較前一年度成長22%,主因為進口商品價格攀升。食用漁產品進口值占總進口值的75%,而非食用產品(主要是珍珠和魚粉)則呈現持平。
澳洲漁業進口總值自2004/05年起成長29%,主要是食用魚價格增加18%,珍珠的價格也攀升77%。
魚罐頭之進口值3.31億美元,占澳洲漁產品總進口值的20%,而冷凍魚片進口值2.39億美元,亦增加14%。其它重要進口商品如甲殼類及軟件動物罐頭價值1.85億美元,新鮮冷藏及冷凍蝦價值1.35億美元。
泰國是主要進口國,其進口值占總進口值之18%,其次是紐西蘭(14%)、越南(10%)及中國大陸(9%)。(來源:中國鰻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