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本周擬定將搭建國際監測網絡,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測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對于水生生物的影響。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堿度降低的現象。海洋表層水的pH值約為8.2,呈弱堿性。研究人員估計,自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海洋的酸度已經上升了30%。以此種酸化速度,2100年這一數字或將下降到7.8。海水酸性的增加,將改變海水化學的種種平衡,使依賴于化學環境穩定性的多種海洋生物乃至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例如,越來越酸的海水能夠破壞珊瑚和牡蠣貝殼中包含的碳酸鈣,或是損壞某些海洋浮游生物的骨骼等。因此,科研人員需要更清晰的數據來評估海洋酸化嚴重的地區,并利用模型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推測。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下屬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的理查德·費利表示,科研人員經過數十年的巡航考察發現,大部分的海水酸化發生在少數的幾個公海地點,但這種監測方式十分昂貴。他說:“我們正在嘗試建立大量具有自動化系泊設備的監測點,其可以通過衛星將數據傳輸給研究人員,使科學家基于相關數據驗證海洋的酸化模型。”費利等人期望,監測點的數量能夠在未來10年從20個攀升至60個,形成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全球監測網絡,并使每個國家都能支持自己的酸化監測,令酸化監測成為巡航艦載測量的例行部分。這一監測計劃將由海洋酸化國際協調中心領導,由國際原子能機構主持。
費利坦言,目前沿海生態系統的監測功能最弱,然而這些區域卻最需要對于海洋酸化程度的追蹤。以太平洋西北地區為例,酸化程度可因上升流攜帶的大量溶解的二氧化碳而增強,致使牡蠣培育的收益率在2005年至2008年間下降80%左右。而當地研究小組提供的有關上升流的監測設備,可使培育機構及時調整運營部署,避開酸性海水的突襲。這一戰略能在2011年為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牡蠣產業節省3500萬美元,可謂是監察觀測系統十分實用的一個方面。(來源: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