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腳雙眼鉤蝦并不大,體長在2-5厘米之間,身體呈灰白色,接近于漂白色,它們具有一種奇特的習性——以椰子殼等木質為食
今年初,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潛入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水下11公里深處,它成為世界第三個抵達這一深度海域的探險者。在這一漆黑的海洋深度很難看到太多的生物,卡梅隆告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稱,在這里我們僅看到一些小型端足目生物。如果卡梅隆能夠近距離觀看它們,或許會吃驚地發現它們竟然以木質為食。
端足目生物是類似蝦的甲殼綱動物,我們并不知道卡梅隆所看到的深海物種,但很可能包括著短腳雙眼鉤蝦(Hirondellea gigas),它是生活在極度深海中為數不多的生物之一。它們進化形成獨特的分子工具,能夠消化多數動物吐出來的食物,這對于該物種在深海極端環境中是至關重要的。
深海棲息者
端足目生物是最不幸的生物之一,很難讓人們產生興趣,盡管事實上它們分布非常廣泛,且具有多樣性。它們生活在地球上每個大型水域,無論是淡水還是鹽水。通常多數端足目生物僅有幾厘米長,但是巨型個體能夠生長至10厘米,它們生存在南極洲冰層之下,“超大個體”的體長是太平洋端足目生物體長的兩倍。
短腳雙眼鉤蝦并不大,體長在2-5厘米之間,身體接近于漂白色,皮膚看上去像海洋鱉蟲。但是它們非常獨特,因為它們能夠在馬里亞納海溝幸存下來,在這一挑戰性海洋深度,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壓力是水面壓力的1000倍,海水一片漆黑,溫度僅保持在零上2攝氏度。
2009年,日本橫須賀市海洋-地球科學技術代理機構的Hideki Kobayashi和他的同事將相機潛入水中,并在挑戰深度放置4個誘捕陷阱,在3個小時內捕捉了185個動物,全部都是短腳雙眼鉤蝦,很顯然這種生物在海底11公里處大量存活,Hideki Kobayashi研究它們的消化系統,從而發現它們所吃的食物。
以木質為食的深海生物
Hideki Kobayashi發現短腳雙眼鉤蝦能夠像其它動物一樣實現一些相同的消化反應,尤其是它們能夠分解多糖物質成為簡單的糖分子,多糖物質是存在于植物中的復雜有機分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短腳雙眼鉤蝦還可以消化木屑,由于這是由木質材料構成,木屑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成份,眾所周知纖維素很難進行消化。像牛和白蟻等反芻動物,能夠消化纖維素,但它們是在內臟中共生微生物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的。
Hideki Kobayashi隔離了短腳雙眼鉤蝦用于消化纖維素的酶,它并不像我們所知道的任何纖維素酶,相反,它非常接近于從其它分子中分離糖類物質的生物酶種類。
短腳雙眼鉤蝦咀嚼的木質非常類似于椰子殼,它們經常出現在海溝深處,這些沉積植物性物質可能成為片腳類動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這種生物習性聽起來并不會促進食欲,但是如果生活在高壓、漆黑一片的海底深處,生物將不擇手段地吞食能食用的物質。(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