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藍天,白鷺翩躚,海岸風光如詩如畫;巨輪穿梭,“鏈”通四海,港口貿易繁榮興盛;科技進步,產業升級,海洋經濟活力迸發。
在福建省廈門市,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2020年以來,廈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以上,占全市 GDP的30%左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創新發展成效良好,海洋國際合作成果豐碩,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海洋強市的夢想正照進現實。
聚焦海洋新興產業,構建特色增長極
近年來,廈門市錨定示范區建設和海洋強市任務部署,著力推動海洋新興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配套能力提升,大力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布局深海空天開發等未來產業,海洋新興產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值逐年攀升。2024年,廈門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近四成。
其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作為廈門市涉海產業中的優勢產業,區域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在國內領先。全市生產企業近50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家,涵蓋海洋藥物和生物材料、海洋保健品和化妝品、海洋生物育種和生物制品等多個領域,從中誕生了福建省首個取得批文的海洋藥物——藍灣硫酸氨基葡萄糖,金達威、匯盛多家企業走向國際,獲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
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規模擴增,海洋船舶工業整體向好,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立體觀測、船舶通信導航電子設備領域不斷創新,多個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目前,廈門市已擁有雙瑞船舶涂料、吉龍德、斯坦道等1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中船七二五所海洋材料環境試驗公共服務平臺、鷺江創新實驗室、福建省海洋高端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一批海洋裝備與新材料創新平臺持續發力,推動海洋裝備核心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
在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傳統漁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在以福建省為主培育出的13個國審水產新品種中,有12個由廈門市涉海院所、企業牽頭研發,水產種業研發優勢顯著。
為更高效地配置海洋創新資源,形成涉海產業集群,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1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設立。園區重點聚焦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助力“投招聯動”。
目前,廈門市已培育海洋龍頭企業30家,涉海上市企業15家,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示范區建設邁向更高層次。
打造海洋科創高地,打破成果轉化瓶頸
1月15日,廈門市翔安區南部海岸人聲鼎沸,全市海工裝備行業人才齊聚于此,共同見證集美大學海工高端裝備技術轉移轉化研究院入駐廈門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至此,加上已開工建設的海洋三所國家海洋生物醫藥與生物制品研究發展中心、擬入駐的鷺江創新實驗室,廈門海洋高新區高能級創新平臺規模初現。
為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廈門市構建了“政產學研金”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體系,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產業化的高效銜接,科研機構研發出的創新成果通過中試平臺、合作企業進行中試與量產,大大縮短了成果轉化周期。
政策支持引導,成果轉化加速?!稄B門市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出臺,圍繞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夯實海洋科技創新基礎能力、拓展海洋產業發展空間、強化海洋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20條舉措。設立海洋專項資金,已累計撥付項目補助資金4.7億元,支持實施海洋產業、科技攻關和公共服務平臺等各類項目174項,累計實現成果轉化超100項。
產學研一體化,打造共享平臺。廈門海洋新興產業創新聯盟搭建產學研合作的橋梁,目前已吸納164家成員單位,在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互補等方面挖掘潛力;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整合了全市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的23個平臺,截至2024年年底,累計服務科研項目1300余項,提供科研服務超10萬次;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作為串聯“政產學研金”的樞紐,為海洋創新團隊和創業企業提供“拎包入住”式的孵化平臺和海洋領域公共實驗環境、政務代理服務和創業咨詢服務,累計入駐企業、團隊89家,孵化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家、中國民營科技企業500強1家。
廈門市還設立了總規模20億元的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基金,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向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廈臺漁業合作項目、大院大所實驗室的孵化項目以及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型企業等,促進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化融合,服務海洋類科技創新產業可持續發展。
政策層面支持輔導,科研院所激發科研活力,企業發揮洞察市場獨特優勢,海洋科技引領力已轉化成產業增長力和對經濟的貢獻力,廈門市海洋生產總值同比連續多年高于全市 GDP增速。
開展海洋國際合作,釋放區域優勢潛能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廈門市積極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擁有眾多對外貿易往來和國際合作項目,61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暢達全球,海絲中央法務區以高水平涉外法治保障對外開放,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推出超百個金磚示范項目。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多年來全方位的開放交流,廈門市在海洋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打造海洋國際合作名片。廈門國際海洋周已成功舉辦19屆,吸引了1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重要國際組織參加,成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臺和對話機制。廈門國際海洋周形成的品牌效應,在提升廈門海洋國際知名度、促進國際海洋科技合作與產業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廈門市開展海洋國際合作的重要名片。
加強東亞海區域交流合作。東亞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網絡(PNLG)秘書處自2006年起永久落戶廈門。截至目前,PNLG擁有正式成員55個、協作成員5個,覆蓋東亞海區域10個國家。2019年 PNLG年會上,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組織(PEMSEA)授予廈門市人民政府“PEMSEA領導力”獎。
助力發展中國家海洋領域能力建設。位于廈門的福建海洋研究所國際交流培訓中心承辦中國對外援助培訓項目,開展海洋領域管理研討與研修、技術培訓與交流活動,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承擔中國對外援助培訓項目161期,參訓學員逾4800人次,通過援外培訓,助力受援國家海洋能力建設,促進國家間海洋各領域交流互鑒。
海洋合作領域從海岸帶生態保護延伸到災害聯合預警,從傳統漁業管理升級到海洋高新技術,密切的海洋國際合作,為廈門市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同時推動了中國與東亞地區、太平洋島國、發展中國家政府、科技界、國際組織及海洋相關企業之間的互聯互通。
2022年,由廈門大學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被納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大科學計劃;2023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中國自然資源部聯合多國及國際組織共同發布“藍色市民倡議”,呼吁共同應對全球海洋面臨的挑戰;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廈門將海洋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方面的實踐經驗同國際嘉賓分享。
廈門市以其獨特的海洋情懷和國際視野,編織出一幅幅合作共贏的錦繡畫卷。
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續寫“廈門實踐”新篇
詩情畫意的環島路,帆船點點的五緣灣,紅樹搖曳的下潭尾,廈門的海風姿綽約。
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廈門市探索海岸帶生態保護工作,開展多部門合作,成立海洋專家組,將管理與科研緊密結合,將國際理念與廈門實際緊密結合,建立了“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公眾參與”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
近年來,廈門市近岸海域水質逐年改善。水質優良比例多次刷新歷史最高水平,同安灣入選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下潭尾紅樹林入選防災減災與生態修復協同增效全國典型案例,廈門市人民政府獲得由 PEMSEA頒發的“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獎”。
在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廈門市保持了較穩定的海域生物多樣性,竹節蝦隨著歷年放流呈增長態勢,廈門灣出現了野生大黃魚、黃鰭鯛種群,以及一定數量的長毛對蝦野生苗,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也活躍在廈門海域。
對于碧海藍天堅持不懈的追求,帶來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齊頭并進;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堅持,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互惠共贏。
放眼廈門的海邊,海洋三所海灘動力地貌與海灘養護研究團隊的沙灘修復成果顯現,該團隊經過十多年實踐構建了海灘修復養護技術體系;在廈門市杏林污水處理廠,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工作人員正努力結合污水處理工藝,驗證尾水堿化排海增匯的新思路。
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的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海洋碳匯累計交易量達21萬噸,已占到全國藍碳市場的80%;在廈門,涉海企業還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引入海洋立體監測與智能管理,涌現出斯坦道、彼格科技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等高新企業。
廈門市堅持高水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經濟發展并行,目前已出臺《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等多部涉海法規規章。2024年3月實施的《廈門經濟特區海洋經濟促進規定》明確,廈門將進一步推進在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海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海洋生態補償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實現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共進。
美麗的海洋、優美的岸線、繁忙的港口,既是廈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的生動注腳,也見證著廈門大力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持續促進人海和諧的執著追求與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