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多省市頻發漁業水體污染與大面積魚類死亡事故。針對來自河南、安徽、江蘇等地的緊急技術評估請求,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長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創新團隊迅速響應,依托自主研發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的污染物篩查與污染源溯源分析系統”,成功識別并鎖定了多個漁業污染事件中的關鍵可疑物及其污染路徑,為應急處置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針對江蘇某事故案例中,淡水中心專家對事故現場采集的水樣進行標準化前處理與富集,通過非靶向高通量篩查識別“未知毒”;依據毒性實驗證據,評估污染風險程度;構建污染時空路徑模型,實現“從水樣到污染源”的智能追蹤,最終成功鎖定高毒性除草劑為污染元兇,水體濃度遠超水產環境安全閾值,且明顯導致池塘水草枯死、魚類行為異常,團隊推斷污染物來自外河溝水源倒灌,并結合毒性數據庫進行生態風險分級,明確該類污染已對漁業水域生態系統構成中高等級威脅。
淡水中心科研人員基于LC-QTOF-MS高分辨質譜平臺,結合多區域污染數據庫、毒性信息比對與地理擴散模型,突破了傳統漁業污染死魚事故處理“響應慢、識別難、溯源弱”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對污染物種類、濃度水平、擴散趨勢、初始投放時間及可能來源的多維精準研判。充分展現了淡水中心近年來在非靶向污染物篩查與生態毒理學融合技術上的科研成果。
淡水中心將繼續發揮國家級科研平臺優勢,加快構建污染物數據庫標準體系,拓展人工智能與水質感知融合技術,助力打造“快準穩”的漁業污染防控新格局,守護水生態安全,護航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