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新疆水產養殖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5月15日至18日,漁機所成果轉化處牽頭,聯合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裝備創新團隊和信息與戰略中心深入新疆阿勒泰、昌吉等地的鄉村振興工作示范點,開展科技援疆技術指導,聚焦冷水魚苗種繁育、設施化漁稻共作、循環水養殖等關鍵技術,以科技創新推動當地水產養殖業提質增效。
在布爾津縣額河特有冷水魚繁育開發有限公司,漁機所科研人員通過現場交流與技術指導等方式,從多維度助力企業發展。在設施優化方面,基于河鱸、梭鱸等冷水性魚類生物學特性,提出環境控制參數優化方案,著重完善源水處理系統紫外/臭氧消毒工序,確保繁育階段病原防控達標和水質穩定;在數字化賦能方面,優化數字化管理示范平臺功能模塊,新增水質異常預警閾值設定、設備聯動控制等模塊,明確系統迭代方向。同時,結合攝食行為特征對前期示范的智能馴化投飼系統調整投喂策略參數;在技術答疑方面,不僅對企業技術骨干開展系統操作專項培訓,還現場解答關于育苗技術、高效數苗技術和無接觸式魚體監測等裝備問題,并初步規劃智能化監測設備試點方案。

除了在布爾津縣的工作外,漁機所此次技術指導還覆蓋多地,形成多點開花的幫扶格局。在福海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與現場技術員交流了魚類越冬技術問題,并針對黃金鯉魚、丁鱥等繁育需求,提出了優化工廠化繁育系統中生物床結構與增氧配置等建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發展中心的昌吉基地,針對在建的設施化漁稻共作系統,就集污沉淀、水系統高效循環和室外溫控增氧等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交流并提出優化建議;在新疆眾力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昌吉示范基地,針對循環水養殖系統藻類過多、水體氨氮偏高和水循環控制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并規范了在線水質監測設備的運維流程和方法。

設施裝備和智能化技術是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漁機所將持續發揮裝備研發與養殖技術融合優勢,以科技賦能推動新疆水產養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為新疆漁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