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舉辦南海周邊國家漁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交流會。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孫海文、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參贊劉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黨組書記陳金發、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歐毅霞、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廖云出席會議并致辭。
陳金發書記指出,漁業是南海周邊國家的重要產業部門,也是農業農村發展和藍色經濟轉型的重要增長點。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國際貿易格局變革的背景下,南海周邊國家海洋漁業的可持續與韌性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需要各國在政策、科技、人才等全方面的投入,通過區域務實合作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問題。他表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愿持續加強與周邊國家開展現代漁業科技合作交流,分享創新進展、推動科研合作和加強學術交流,以創新鏈合作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科學養護與開發利用天然海洋生物資源,推動持續產出優質的水產食物,不斷提升區域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南海所黨委書記程潔在會上發布了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聯合增殖放流與養護效果。南海所吳洽兒副所長和曹煜成研究員分別做了“我國小型漁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的主旨報告和“生物絮團技術在對蝦集約化養殖中的應用”的專題報告。共有來自FAO亞太區域辦事處以及中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管理機構、科研院校、企業的專家圍繞海洋漁業資源管理與養護和綠色海水養殖,分享了科學養護漁業資源、向海洋要優質食物的創新進展與實踐路徑,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漁業科技合作交流,為深入拓展合作領域奠定了基礎。會后,參加學術交流會的各國代表還應邀參加了在防城港東興市舉辦的中越北部灣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共同見證了北部灣漁業資源養護的國際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