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通知》(農辦科〔2024〕4號),推介發布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150個(水產類11個)、主推技術150項(水產類10項)。其中,中國水科院推薦的長豐鰱、大口黑鱸“優鱸3號”、福瑞鯉2號、青蝦“太湖2號”等4個新品種,稻漁生態種養提質增效關鍵技術、低能耗循環水養殖關鍵技術、淡水池塘綠色養殖尾水治理技術、“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技術、深遠海網箱安全高效養殖技術等5項技術入選。
主導品種
長豐鰱(品種登記號:GS-01-001-2010)技術依托單位長江所,該魚具有生長速度快(二齡魚體重增長平均比普通鰱快13.3%—17.9%)、體型高且整齊、遺傳性狀穩定、產量高(平均每畝增產16.4%以上)、脊間剌少、烹飪容易等特點。

大口黑鱸“優鱸3號”(品種登記號:GS-01-001-2018)技術依托單位珠江所,該魚在人工配合飼料養殖條件下,生長速度比“優鱸1號”提高17.1%。易馴化攝食人工飼料,馴食成功率平均提高10.3%。

“福瑞鯉2號”(品種登記號:GS-01-003-2017)技術依托單位淡水中心,該魚體型修長,苗種質量穩定。與同齡普通養殖鯉魚相比,其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2.9%,成活率平均提高6.5%。

青蝦“太湖2號”(品種登記號:GS-02-002-2008)技術依托單位淡水中心,該蝦比雜交青蝦“太湖1號”上市平均規格(體重)提高17.15%,生長速度平均提高17.73%,且抗逆性強,病害少。

主推技術
“稻漁生態種養提質增效關鍵技術”技術依托單位淡水中心,該技術構建了以“生物控制、立體防控”為要點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化肥施用量平均降低22.1%,稻總產量平均比單作增加2.9%,提升了稻米和水產品品質。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600萬畝,引領了我國稻漁種養產業轉型升級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低能耗循環水養殖關鍵技術”技術依托單位黃海所,該技術構建的低能耗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具有造價低、運行能耗低、運行平穩等顯著特點。與傳統流水養殖相比較,該技術單位養殖產量提高了3倍以上,控溫能耗降低47%,可實現95%的養殖用水循環利用,經濟效益提高30%以上。
“淡水池塘綠色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技術依托單位漁機所,該技術圍繞“好水養好魚”,集中突破了養殖水質精準調控、池塘尾水生態治理、池塘生態工程化綠色養殖新模式構建等關鍵技術。先后應用本技術的養殖場超過1000余家800多萬畝,技術輻射全國30%以上的池塘。
“‘以漁降鹽治堿’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技術”技術依托單位東海所,針對不同區域的區位資源和物候條件,構建區域性、特色性養殖生產模式,促進鹽堿水土資源的科學綜合利用,推進鹽堿地漁業綜合開發利用高質量發展。在甘肅、寧夏等10余個省市建立了30多個不同類型的鹽堿地水產養殖示范區,累計示范推廣面積達到200余萬畝。
“深遠海網箱安全高效養殖技術”技術依托單位南海所,在廣東、海南、廣西和香港等地區支撐企業建立深遠海網箱養殖示范基地20個,建立了深海網箱養殖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該技術對抗風浪結構設計、自動投喂、機械化收獲和智能化管理進行了集成和優化,充分利用深遠海優越的水質條件,單位水體產量是近岸網箱的2倍以上。
“十四五”以來,中國水科院積極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及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主責主業,圍繞大口黑鱸、凡納濱對蝦、福瑞鯉、虹鱒等核心品種強化全產業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范,制定細化推廣方案并嚴格落實,虹鱒“水科1號”良種覆蓋率大幅提升,畝產提高20%;黃鱔輻射帶動養殖面積達到3萬多畝,產值達6億元,帶動湖北千億產業;凡納濱對蝦新品系的良種覆蓋率達10%-20%,抗病抗逆效果明顯。加強先進養殖技術集成推廣,統籌兼顧養殖生產與環境保護,創新池塘的高效綜合利用、綠色健康養殖和養殖尾水處理技術,集成以“控肥減藥、精準管控”為核心的稻漁種養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建了稻—魚、稻—蝦、稻—蟹等漁農生態循環養殖、“以漁改堿”立體養殖等新模式,推動了宜漁水域合理利用。創建了蝦蟹池塘多營養層次生態健康養殖和對蝦工廠化養殖等綠色養殖模式,奠定了我國在蝦蟹養殖領域的國際領跑地位,
下一步,中國水科院將通過“一所一品一業”設計和技術集成,進一步推動以品種為主導,加強全產業鏈研發,重點打造優勢品種、優勢技術、優勢產品、優勢裝備等物化成果的推廣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