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海口召開,會議宣讀了省政府關于2022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三亞熱帶水產研究院牽頭完成的2項成果獲得2022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與所合作緊密的1名外國專家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于剛研究員帶領團隊牽頭完成的“海水珍珠貝高質化繁育、養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成果針對目前南海大珠母貝等種質退化、加工利用率低,增養殖業萎縮問題,開展熱帶海域珍珠貝優良性狀新品系選育、苗種規模化繁育、生態養殖模式構建研究示范以及貝肉高質化生物加工新技術探索等相關工作。圍繞新品系選育、餌料選擇、幼蟲行為學、底播養殖、深海延繩浮球吊養、珍珠貝近-遠海接力養殖等展開系統性研究。在優良性狀新品系選育、珍珠貝苗種規模化穩定繁育技術規程構建、生態養殖模型及養成模式創建及合浦珠母貝肉抗氧化肽、抗菌肽制備技術等方面獲得創新,突破了傳統養殖模式和技術瓶頸,建立了一套南海大珠母貝等珍珠貝人工保育及繁養殖關鍵技術體系,提升了我國珍珠貝產業實力,增加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周發林研究員帶領團隊牽頭完成的“斑節對蝦‘南海2號’新品種培育及推廣應用”獲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成果取得一系列科研創新,主要包括:一是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種1個。按照雙列雜交試驗設計定向配種,計算不同來源的斑節對蝦群體間生長和養殖成活性狀的雜交配合力,篩選出雜交優勢顯著的雜交組合,雜交獲得的F1代,即斑節對蝦“南海2號”;二是建立了人工培育新品種親本高效繁殖技術。初步解析了斑節對蝦性腺發育分子調控機制,對人工選育新品種親蝦進行了投喂頻次、產卵性能、能量轉化、精莢再生、餌料選擇等進行了系統分析,獲得了提高精子質量的飼料配方1個,建立了斑節對蝦“南海2號”親本高效繁殖技術;三是建立了規模化新品種制種技術。應用生物絮團水調控技術,以及投喂商業飼料伴乳酸菌和鮮活餌料,可以有效提高斑節對蝦“南海2號”親本種蝦生長、成活及免疫酶活性,建立了規模化新品種制種技術;四是建立了新品種配套健康養殖技術。將生物絮團技術運用到斑節對蝦養殖中,獲得了新品種與經濟魚類混養中生長、環境因子、菌落變化等指標,建立了新品種配套養殖良法體系。

南海所外聘澳籍專家秦建光教授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秦教授現任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終身教授和水產養殖學科主任,研究領域包括水生生態學、魚類生物學、水產養殖學、微生物學及藻類生物技術等,在國際漁業技術及生產方面頗有建樹,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獲14項榮譽和獎項,發表SCI論文394篇,累積被引用1100余次,學術影響力較大。秦教授在海南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科研合作、人才培養及團隊建設、學術交流、平臺建設及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為海南省科技進步、產業創新和人才儲備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