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和廣州大學等單位的5位專家,在廣州對南海所主持承擔,聯合廣東海洋大學、汕頭大學和暨南大學參加的廣東省科技興海(漁)項目《海灣健康評價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編號:A200899J01)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的項目工作匯報,審閱了驗收材料,通過質詢和討論,認為該項目完成合同規定的各項指標,經費使用合理,專家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該項目通過在廣東沿岸大亞灣、汕頭港和湛江港3個典型港灣實施,構建了海灣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指標體系,確定了主要養殖生態環境預警指標因子和各指標因子的預警值及其預警條件,提出了7項養殖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關鍵指標,并建立了單個站位和區域養殖生態環境綜合分級評價方法。利用GIS的海灣生態系統健康綜合指數法數學模型和ASSET模型,對大亞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大亞灣處于中營養水平,大亞灣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可能面臨著向“臨界”狀態轉化的危險。篩選得到了高效的土著硫氧化細菌9株、硝酸鹽還原菌和反硝化細菌2株、有機碳降解菌4株和對環境有較好修復調控作用的大型海藻4種(鼠尾藻、石莼、滸苔和馬尾藻),貝類3種(衣紫蛤、貽貝和牡蠣);構建并優化了“魚-藻(龍須菜)”混養,“魚-貝(太平洋牡蠣)”間養為主的生態綜合養殖模式;設計并應用了一種淺海網箱養殖環境物理修復與調控裝置(耕海機);建立了500畝的以生態綜合養殖模式為主和養殖環境物理修復為輔的養殖環境綜合調控與修復示范區,取得了較好的生態與經濟效益。